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汶川大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6

2019-05-28 23:30-23:59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很久,但对于我们来说,有些事永远值得铭记。在灾难发生之后,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甘仁编著的一本书《爱的震撼——汶川大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里边记录了一些直到今天依旧让我们感慨的故事。我们编辑整理,今天,我们继续和各位一起用声音回顾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瞬间。

今天我们首先要说的一个瞬间,是少年白乐潇断臂逃生。

当地震来临时巨大的预制板向身体“切”过来,一只胳膊或者腿被压住了。一瞬间,你会怎么办?是焦急地等待,还是一咬牙,扯断胳膊,为他人的逃生让出生命的通道?

那一瞬间,没有犹豫,12岁的白乐满用力扯断血肉相连的左手臂,刹那间鲜血汹涌而出。他刚跳出被预制板砸成的大坑,身后的房子便轰然倒塌。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生命是由无数次的决定组成。每当你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不同的决定就把你送到不同的人生之路上,也许,一个决定,人生的命运就相差天壤。这次的决定却那样残忍,不给你一点多余的时间思考。而决定的结果只有两个,生或是死。这也许是一个成人也很难承受的生命之重。一瞬间,要逃生,就要舍去身体很重要的一部分。没有手的日子,将面对残缺的人生。

这是一种超常的勇气,在跨越生死之门时需要付出如此昂贵的代价。而面对这个抉择的,是一个12岁的少年。

再次回到那惊魂的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广安市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男生白乐潇正在宿舍准备去教室上课。

那是一幢3层楼房,白乐潇所在的寝室就在一楼。刚要出门,白乐潇就看到床摇晃起来,屋里的东西也四处乱跳。白乐潇大叫:“地震了!”跳下床就往外跑。

几乎是跑一步路就栽一个跟头。有的坐在下铺床边的同学比他反应更快,早就跑出去了。大地继续摇晃了几秒钟,这时候,白乐潇已经出了宿舍门,直跑,左拐,再直跑,又左拐,到了大门口。这时,很多人拥塞在大门里面出不去。一般只能过2人的大门,现在一口气要挤过3个人。

快要挤出去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一块巨大的预制板向他的身体“切”过来,他的左手臂被压住了,一瞬间,血肉模糊的左手臂只剩下血脉、皮肉、筋络与他的身体相连。救命的大门前,只剩下一条狭窄的通道,却被这块巨大的预制板堵着,唯一可以通过的就是白乐潇占据的那一小块地方。他只听见身后几十个同学在喊:“救命啊!”

没有片刻的犹豫,白乐潇用力扯断血肉相连的左手臂,鲜血汹涌而出。“血就流到了我眼前,我只觉得世界末日到了,糟糕了,这下糟糕了。”几秒钟后,他刚跳出被预制板砸成的大坑,夺门而去,身后的房子轰然倒塌……

白乐潇父亲赶到学校,在操场上找到了白乐潇的哥哥,也看见躺在一块门板上的白乐潇。白乐潇当时全身是血,昏迷不醒。他的哥哥说,房子倒塌后,他找到白乐潇时,人已经昏过去了。他的哥哥就和其他人搬了一块门板抬着他到了操场。

出事那天,镇里的医院全都倒塌了,他的父亲只能用一些盐水为他擦擦伤口,简单地止血包扎,等到第二天天亮,才用板车将他转运到家所在的骑马乡,到卫生所打了破伤风针。“一路上,血把门板都染红了。”旁边的那块门板,他的母亲看一次就哭一次。为了安慰母亲,白乐潇说,没关系,一点都不疼。谁都知道,对于一个失去胳膊的孩子,要在几天以后才能在医院里接受治疗,究竟是疼还是不疼。白乐潇在广元市做了两次手术,一次比一次痛,他从没掉过泪。

白乐潇后来被转到广州市的解放军四五八医院,到广州的第三天,从疼痛中稍微清醒些的白乐潇才意识到自己有一只胳膊没了。“那天早上起床后,我第一次去水龙头那里洗脸,用手撩水时,突然感觉到左手没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也许并不懂得这对于今后的生活将意味着什么。他还安慰妈妈,说左臂是“最没用”的,左腿就有用多了。说自己真的很幸运,应该微笑地去面对生活。

在扯断胳膊的时候,白乐潇想了些什么?也许什么也没有想。只知道身后的同学在拼命地喊“救命”,而他必须为他们让开生命的唯一通道。路,还很长。长大了的白乐满也许会再去想那一刻的得失。白乐潇说,他曾经梦想当一个董事长,挣很多钱,让爸爸妈妈住上好房子。而他现在的理想是当一个地震学家。“这样,就可以提前告诉大家地震要来了,可以让大家做些准备”。我们期待着看到一个断臂的地震学家!

还有一个让人感动的小班长林浩,证明了英雄不在年高。

全国人民从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孩子,虎头虎脑,特别可爱。他叫林浩,只有9岁半,一个应该依偎在父母怀里的孩子,却在地震中背出两名同学。他在电视上平静地讲述这个经历,稚嫩的腔调带着乡音。林浩在四川汶川映秀镇渔子溪小学读二年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被上面滑落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好多孩子被埋在下面,经历前所未有的黑暗。废墟里透出的一线阳光,看得到,却抓不住。那群孩子才读二年级,人生中还没有这样可怕的经验,有人开始大哭,哭声很快传染到很多孩子,大家都开始无助地哭喊。小林浩说:“当时石板后面传来一个女同学的哭声。我就告诉她,别哭了,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学校教的歌。最后一首《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不哭了。”小林浩是班长,他似乎没有忘记“组织”同学。

两个小时后,小林浩开始慢慢挪动身子向外爬。由于个子小,他终于爬出了废墟。“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后,我看到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我就转身把她背出去了。背出去交给校长,校长又把她交给她妈妈背起走了。后来我又爬回去,又把另外一个男同学背出来交给了校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林浩说,“我背得动他们,我开始爬出来的时候,身上没有伤,后来爬进去背他们的时候才受伤的。“在被救助后,林浩被送到成都市儿童医院进行了检查,他只是额头和右手有些擦伤。

他在映秀留守了两天,找到了自己的表妹和两个姐姐。父母没有音讯。小林浩他们几个孩子自己走了7个小时的山路,来到了都江堰,而后又辗转到成都找到了在那里的堂哥。大家把他当英雄一样围绕时,他还是那样沉着、稳定,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2008年5月19日,小林浩和姐姐、表妹被送到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因为救同学,小林浩的头部多处被砸破,左手臂严重拉伤,志愿者每天都用热毛巾为他热敷。志愿者张朝芝透露:“小林浩刚来时和父母联系不上,情绪很不好。后来联系上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孩子才平静下来。”

2008年5月19号那天,小林浩认真地折着小白花。他要在14点28分默哀时,用小白花悼念那些在地震中死去的同学。一朵,两朵,三朵,小林浩认真地折着,他做什么事情似乎都那样平静。在那种平静里,你似乎很难想象这个孩子在那个混乱的场面,爬回废墟中,背出两个人来。9岁的林浩救了两个人!

当你勇敢的时候,你就不是一个孩子,一瞬间的成长,当起来的是责任。小林浩,小英雄!

还有一场废墟上的截肢手术,是伤者、医者的艰难选择。

断臂少年白乐潇扯断自己的胳膊逃生,而有一个人也面临了这样的抉择。30度角下的一线生机,所有人的努力,帮他完成了这个选择:断腿求生。

地震发生时,40多岁的张晓平和女朋友正在位于都江堰市米市坝街附近一处楼房一楼的家里。一块预制板斜着掉了下来,正砸在张晓平的两个膝盖上,房屋的墙壁开始坍塌。结果,倒下来的墙壁和斜着砸下来的预制板抵在了一起,形成了30度角。预制板靠地面的一头,死死压住了张晓平的膝盖,让他动弹不得。

在地震后,张晓平的呼救声很快就引来了幸存者们的注意,然而救援却出奇的困难。不破坏预制板,张晓平无法脱身,破坏了预制板,另一面墙就会直接倒塌下来,不但会把张晓平压死,整座大楼也有完全倒塌的危险。几种营救方案都没有成功。2008年5月17日下午6点多,张晓平已在废墟里坚持了近125个小时,而此刻他身边的女友已经去世多时了。

在这5天里,救援人员每隔1小时给他喂一次流质食物,以维持他的生命。但张晓平的身体还是越来越虚弱了。

怎么办?只有截肢。

这个选择,对于张晓平来说,并不容易,他清楚地知道没有双腿的意义。张晓平的哥哥说:“今天下午,他还不同意截肢。我劝他,希望他能活下去的,不只是他自己和家人,还包括现场这么多救他的人,甚至全国人民都在看着他。最后我问他,是要腿还是要命?他说,要命。”

这个选择,对于救援人员来说,同样不容易。在废墟里面实施截肢手术,史无前例。这是颇有技术性和危险性的挑战。都江堰人民医院接受了做截肢手术的任务。有七八名医生先后进入废墟,对张晓平的状况进行检查,并考虑在现场进行截肢手术。

最初截肢的方案遭到否定,“没办法,操作空间实在太小了,医生只能把一只手伸进去,没有空间给他动截肢手术。而且,现在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他也已经十分虚弱了,动手术的话,他也很可能难以坚持下去。”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孙明辉,是在现场参与救援的医生之一,他一边摇头一边说。

然而,综合考虑,截肢仍然是最佳的营救方案。大家尝试先由消防战士将洞口扩大一些,让做截肢手术的医生能有一点活动的空间,然后再给张晓平做截肢手术。

洞口扩开之后,在场的医生们争执起来,每个人都想承担危险。到底谁上?志愿者吴承铭和王力都是有丰富经验的医生,但因为他们身高过高,无法在狭小空间作业。最终,现场指挥同意主动请缨的王奉雷医生主刀,何军洲担任麻醉师。王奉雷是都江堰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在地震发生时正在北京进修,听到地震消息,就紧急赶回都江堰参加救灾。

2008年5月17日21时50分,王奉雷和何军洲进入洞口,开始给张晓平做截肢手术。手术方式可能是从膝盖部分开始进行,先绑住大腿动脉,然后迅速拽出,直接拽出外面后尽快进行止血。

在场的营救人员把不相关的人清除到一个范围外,保证一会儿手术的顺利进行。主刀医生们正在准备止血带和刀片等手术器具,安装电动石膏锯的锯片。

医生换上手术服,为了活动方面,还把衣服卷起绑在腰上。发电机启动,给石膏锯提供电力。带轮子的担架已经推过去,3个助理大夫在出口处等待。参与手术的大夫都进去了。栅栏口上有6个消防队员在准备接应。麻醉师已经出来了,进去了4个消防员,术后处理的人员各就各位。担架准备好了,担架上已经铺上一次性的纸垫和棉被。

21点50分,手术开始!之后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外面的几百号人都屏住呼吸,静静等待里面伤员出来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期待经过近130个小时这么漫长的时间,这位幸存者能够活着被救出来。

2008年5月17日23时06分,在被困129个小时后,张晓平被从一个狭小的洞口中运出来。他躺在担架上,被截肢的双腿还不停地渗出血,七八个医生跑过来对他进行紧急包扎、输液、吸氧……经过约8分钟的现场抢救,张晓平被救护车迅速往华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转移。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所有人在为张晓平鼓掌,也是在为自己鼓掌,是大家一同实现了这个生命的奇迹。

“人的力量是分两部分的,一个是生理上的力量,另一个是心理上的力量。只要人心里还有希望,就还有力量,就能坚持下来。”在场的郫县中医院医生周易洪说。我们每每感叹在灾难面前人求生欲望的强大。这次,是大家共同撑起这个求生的欲望。每一次决定,每一次努力,都不单单是张晓平一个人的,大家为一个坚定的信念加油:活着,只要活着,这就是对灾难最大的抗争。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汶川大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