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幢幢楼房瞬间坍塌,一个个生命悄然而逝。抗震救灾,一个个繁忙身影书写着一个个感人瞬间。废墟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坚毅而不屈的脊梁;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汶川大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很久,但对于我们来说,有些事永远值得铭记。在灾难发生之后,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甘仁编著的一本书《爱的震撼——汶川大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里边记录了一些直到今天依旧让我们感慨的故事。我们编辑整理,今天,我们继续和各位一起用声音回顾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瞬间。
今天我们首先要说的一个瞬间,悲伤着,坚强着。
“妈妈,我想你!”
“瑞瑞乖,等你长大点,妈妈把你带到彭州读书。”
这是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和她远在北川县两岁的孩子最后一次通电话。
蒋敏,女,羌族,198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2001年10月参加公安工作,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监督室民警,三级警司。
蒋敏的丈夫在成都工作,女儿瑞瑞和外婆住在北川。
2008年5月13日凌晨6时许,一个电话让蒋敏泪如雨下。电话里是蒋敏舅舅的声音。爷爷、奶奶、母亲、女儿……除了蒋敏的舅舅,她在北川的全部家人近十口人已经确认死亡。
地震前三个月,她曾对同事说,近3个月没有回过北川老家,亲生女儿竟然认不出妈妈,自己想要抱她,女儿却挣扎着边哭边往外婆怀里钻。
父母从小养育她和弟弟,但是她和弟弟工作都在他乡,远离父母。
蒋敏常说,等自己条件好些,一定把父母、爷爷奶奶、女儿一起接到身边,好好享受合家团圆的滋味,这是她最大的心愿。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强烈大地震发生。作为民警的中坚力量,地震来时,她投入抗震救灾的滚滚洪流。
19时10分,蒋敏连续拨打家里电话,通了!但是忙音。
旁边有部收音机传来一则新闻:北川老县城被塌方山体全部掩埋,目前,确定死亡人数大约三千余人……
蒋敏继续拨打北川县家里亲人的电话。20时30分,电话依然忙音。
天空开始下雨,黑暗降临城市。
蒋敏的丈夫从成都赶回,见到彼此平安,心情有了些许舒缓。
2008年5月13日凌晨6时许,舅舅来电:爷爷、奶奶、母亲、女儿不在了……
原本就已经异常疲劳的蒋敏再次遭受心灵上的最沉重打击。同事们发现,蒋敏脸色青黄,形容枯槁,虽然身体极度弱,但她却欣然坚持在救灾一线:抢救伤员、上街维护秩序……因连线奋战劳累过度,蒋敏曾多次昏倒在抢险救援现场。
2008年5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联合作出决定,授予蒋敏“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最坚强警花”,这是众多网友给蒋敏的亲切称呼。
世间有哪一种悲痛,能痛过失去亲人的哀伤;世间有哪一种坚强,能在失去亲人后仍然坚守岗位!蒋敏,就是这样一位将大悲转换成救援动力的坚强女警。她把对亲人的思念与爱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人们感受到一个弱女子身上传达出的爱与坚强!
还有一位,是40岁的杜娟,她是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卫生院的护士。“5·12”地震后,禹里与世隔绝,直到直升机将重伤者送出,杜娟随机照顾患者。伤员都下了飞机后,杜娟向于波借手机,六天后,她第一次给外面的亲人打电话。
电话通后,人们听到巨大的螺旋桨声响中的哭声:“我要去找他,不能连个尸体都没有!”
于波是东方通用航空公司的后勤人员,大地震三天后,他就从天津被派往四川,成为最早一批乘民用直升机前往灾区的救援者。当飞机抵达禹里,受伤的老乡远远地聚拢。飞机刚停稳,一名解放军就抱着一个10岁的男孩递给于波。
于波抱着男孩刚要登上舷梯,后背被人一把拉住,护士杜娟指着孩子一撂手:“你们不能上。”于波一愣,杜娟指指地上躺在床板上的重伤者。
飞机起飞,杜娟认真地将人数清点了一遍,斜斜地坐在机舱前侧,丝毫不引人注目。飞行了10多分钟,杜娟突然失声痛哭,她的身体向前探,试图从驾驶室的窗户向下看。于波担心影响驾驶员,一把拉住她。
杜娟哭着说:“我老公就埋在下面,让我再看一眼。”
杜娟的丈夫是北川邮政局的职工,地震时,他在外面工作,所在的地方被夷为平地。她还有三个亲属在地震中身亡。杜娟知道她不能再伸头到驾驶舱去俯视,但忍不住又站了起来,远远地通过驾驶室注视着地面,不住地说:“让我再看一眼。”
几分钟后,杜娟掏出一张处方签,开始记录伤员的名字。机内噪音很大,一些伤员需要边喊,边比画自己的名字。杜娟一一记录,记完名字,她拿出纱布给伤员面部擦拭,同时提醒机组成员拿个桶,一个女伤员可能要吐了。
她的痛哭和冷静工作,让于波很震惊,他无法想象,这是一个遭到如此巨大打击的女人。
下了飞机,杜娟借了于波的手机,给哥哥通话,直升机起降隆隆声中,她失声痛哭。
“我要去北川找他!”
两个多小时后,杜娟再次随飞机往返来到广汉机场。她有了两天的“假期”,她说要去找自己的丈夫,带着一个红色砖头大小的小包。
“北川县城能找到人的地方都找了,不可能找到了。”她哥哥说。
在灾区,那时还有很多像杜娟一样失去亲人却依然坚守岗位,救助他人的“白衣天使”。自己至亲的人虽然离去,但生命的接力却未停止。她们用自己的坚强换回更多人生的希望,也许,这也是对逝者的某种告慰。
伴随着生命的不仅是悲剧,也有生命的意志和人性的坚韧,余震不断中,汶川人开始自醒、自救、自建。
安县花菱镇联丰村9组村民李成林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子、媳妇和孙子,只剩下他和老伴。“既然活下来了,就要活得好一点。”老人说话间在给庄稼打农药。
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村村民魏永强,离他站立的地方不到一公里远,是掩埋了他大儿子生命的北川中学废墟;身旁是唯一的小儿子,虽然已经9岁,迈过田埂一道小沟,都要把他抱起来。
“要让这个孩子好好读书,长大有出息。”
北川县陈家坝村陈定会,公公、婆婆和丈夫都在地震中遇难,她带着孩子颠沛9天之后,把孩子送到绵阳市南河体育馆“爱心帐篷学校”上课。
返乡的农民自发收集垮塌房屋的木材、砖块等建筑材料,为重建家园做准备;无数受灾群众在互助中搭起帐蓬,建起木板房,开始新的生活。
绵阳九洲体育馆曾经是汶川大地震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最高峰时多达4万人。在自建、自救的精神支柱下,大批农民背着政府发放的大米、牛奶、蔬菜和帐篷,重返故土进行生产自救,使九洲体育馆减至5000左右。
总计损失10亿元以上的蓝剑投资,在地震的第二天,就恢复了矿泉水的生产。为了保证灾区群众饮水,产品无偿提供给政府救援;美大康药业地震损失3000多万元,工人余震中生产受灾群众急需的药品;四川长虹虽遭重创,但同时捐赠物资和现金800多万元,外界捐赠给长虹的全部转赠用于北川中学的重建。
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国歌整齐地从这些学子们的胸腔中吼出,没有人会怀疑,北川的希望被重新点燃。
那是2008年5月19日的9时30分的绵阳,在地震发生一周后,北川中学高三的509名学生在这里复课。
“终于复课了,我还要接着上星期没有讲完的课给同学讲下去!”北川中学高三(10)班的班主任康强难以抑制住激动的泪水,他希望所有受灾的学生能面对现实,振作精神,以最好的成绩回报社会。
地震震垮了北川中学曾经的校园,但震不垮师生们重新开始的希望和决心。高三(3)班学生刘志娟说,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是恐惧和悲情,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坚强,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因为我们还要回来建设自己的家园。
上午10时,简短的开学仪式结束后,学生们逐一走进了他们新的教室。“很激动,很感谢,我们一定会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国家和社会的。”高三(7)班女生刘红秀说,他们班上所有的同学都知道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而他们也会努力去做好一切。
地震摧毁了整个北川,也摧毁了北川中学。当时学校有师生2900多人,而在地震中死亡和失踪的达1300多人,校舍成了一片瓦砾,一时间,琅琅的书声不再,青春跃动的身影不再。留下的,只有悲伤的回忆。
悲伤是暂时的,希望才是永恒。北川中学的师生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复课之中。
北川中学的师生们不是孤独的,一批批单位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长虹集团及时地为北川中学提供复课的临时校舍,四川省政府为学生们准备好了教材和教具,而绵阳市教育局则从相关学校抽调优秀教师给北川中学教师提供指导。此外,长虹集团还承诺将负责为北川中学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新学校,并设立“北川中学奖学金”,以保障每一位考上大学的北川学子完成学业。
天府之国的蜀地,到了初夏,田野里绿意如昔,农民们仍然在挥汗如雨抢收抢种。然而,那年与以往不同,背后是破碎的家园、坍塌的房屋,甚至亲人的新冢,泪水和着汗水一起,滴到土里。
地震过去,房屋倒了,庄稼还在!在受灾最重的北川,现在有八万农民奋战在田野上。水田里,活跃着插秧的身影;废墟旁,晾晒着金黄的麦子。抢收农作物和战士抢救废墟中的伤员一样,也是和时间赛跑,所不同的是,这是农民的战斗!
“我们现在是晚上住帐篷,白天种庄稼。”北川县擂鼓镇农民张德胜说。他是首批从绵阳安置点回到家乡的受灾群众,一回到家,就和家里幸存下来的人抓紧时间收割麦子、补种大春作物。“我们不能让油菜子烂在地里,我们是农民。”就像战士在抢救伤员时义无反顾地说“我是战士”一样,一句“我们是农民”,也强调着某种身份的责任。“我们是农民,我们要对土地负责。”
在北川县城旁边任家坪至景家山盘山公路上,邓家乡海元村的邓光兵背着一个沉重的竹背篓,里面装着大米、黄瓜、豆腐干、牛奶,还有帐篷,正在汗流浃背地往家赶。地震使这条盘山公路也遭受严重破坏,水泥路面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裂缝,虽然经过清理,但山上滚下的巨石那时还堆在路上,有一段只能手足并用攀爬过去。余震的危险还不时袭来。这一切都没能阻挡他回家的脚步。
邓光兵住在绵阳九州体育馆时,晚上老梦见自家地里的油菜子,就像老是梦见自己的亲人一样。“平坝的油菜子已经收完了,我们山上的熟得晚一些,但现在也要收了,再不收就不好了。”正是农民对土地的惦念,让天府之国的原野上呈现生机。有土地,就有粮食;有粮食,就有人;有人,就有希望!
在各受灾县,村民们在帐篷里安顿下来,领取足额救济金和物资之后,都纷纷投入了“双抢”。在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石河村,刘素珍老人一边插秧一边说:“政府又搭帐篷,又送吃送喝,我们总不能光向政府提要求,等着吃救济吧。”
彭州市止马村的谭少英家里,已经种下七八亩玉米,前几天还插了一亩水稻秋苗,下半年一家的生活就靠它们了。村主任陈照蓉说:“止马村村民不等不靠,及时抢收了油菜子、大蒜和酸梅,开始插秧种水稻了。”
农民们翻山越岭回到自己的土地上,与此同时,一些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也主动替安置点的农民抢种抢收。“我家的庄稼收不到了,帮他家收也是一样。”质朴的话语里是对土地共同的依恋。大家为共同的目标挥汗如雨,不分彼此。
政府同时也在号召各村组织双抢突击队,帮助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没有劳力的村民抢收抢种。北川农业局在地震中遭受重创,全局45名干部职工,11人遇难或受重伤,剩下的34名干部,分成5个工作组,包片包村,全部投入到指导群众生产自救的战斗中。
在抢收的队伍中,依然活跃着绿色的身影。军队、武警、公安等救援力量在坚持做好各项抢险工作的同时,继续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调配力量就近帮助灾区群众做好小春粮油抢收工作。为什么绿军装那样可爱?因为那是希望的色彩!军民鱼水情深,除了在废墟中搜寻生命,也要在田野里一把一把地收获希望!谁说只有废墟之上才是战场?只有抢救伤员才是英雄?帮人们打造希望,也是真心英雄!
2008年5月21日,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下发了《关于切实帮助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群众搞好小春粮食收割和储存工作的紧急通知》。四川省农业厅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制定了粮油作物、经济作物、修复损毁农田和灾后监测修复等4个农业生产自救技术方案,积极搞好种子、农药、农膜等农资调运。到2008年5月23日,全省收割小麦1905万亩,占应收面积的92%;油菜子基本收完;抢播水稻2950万亩,占计划的78%。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回顾2008年,那个时候脚下的土地,虽然在地震中已经千疮百孔,但仍然承载着梦想和希望……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汶川大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