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汶川大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10

2019-06-01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幢幢楼房瞬间坍塌,一个个生命悄然而逝。抗震救灾,一个个繁忙身影书写着一个个感人瞬间。废墟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坚毅而不屈的脊梁;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汶川大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很久,但对于我们来说,有些事永远值得铭记。在灾难发生之后,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甘仁编著的一本书《爱的震撼——汶川大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里边记录了一些直到今天依旧让我们感慨的故事。我们编辑整理,今天,我们继续和各位一起用声音回顾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瞬间。

今天我们首先要回顾的一个瞬间,新生命,在救灾帐篷中诞生。

在空旷的平坝里,整齐地搭建了两排蓝色的帐篷,上面白色的“抗震救灾”字样格外醒目。突然,里面传来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响亮而稚嫩,划破沉闷的空气,而人们的欢呼声更是让这里的空气沸腾了!

这是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临时产棚。小家伙出生赶上了地震,而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听见的仍然是笑声,还有更多的关爱做他们温暖的襁褓。

小家伙的诞生注定与动人的故事相关。2008年5月19日晚9时20分,驻守在江油长钢总医院的第四军医大学第七医疗队接到紧急通知,一名正在进行剖腹产的孕妇血压突然急剧下降,脉搏微弱,随时有生命危险,急需抢救。此时,正在休息的第四军医大学第七医疗队麻醉医师张国良闻听此事,迅速赶到手术室。

产棚里灯火通明,供电的设备非常完备,似乎要把这里的希望点得透亮;血库里是早已储备好的全国各地志愿者捐献的血液,也很充足,那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红形彤的关爱。

经过20多分钟的紧张抢救,这名来自江油八一乡阳明村名叫张志娟的产妇终于产下一对男婴,老大3斤4两,老二5斤,母子平安!

这时一个满头大汗,在产棚外面一直踱来踱去的男子听到消息,大叫着冲每一个人喊“谢谢!谢谢!”他是孩子的父亲,叫陈明亮,在上海打工刚赶回来。破损的家让他心优,待产的妻子更让他吃不下饭。而地震中房子虽然没有了,但妻子无恙,现在又多了两个可爱的儿子。谁能说上天在夺去一些东西的时候没有慷慨地赠与呢?这种得失之间的苦乐,在灾难中的无尽希望,也许只有陈明亮才说得清楚。

他当即给老大起名叫陈奥,老二叫陈震,因为他希望孩子永远记住:2008年,中国举办了奥运会!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

2008年5月24日凌晨2时,又一名来自绵阳的孕妇黄娟,同样经过剖腹产产下了一对男婴,老大53斤,老二46斤。同样母子平安。

清晨,当医疗队张国良副主任医师、刘喜文副主任医师查房到妇产科帐篷时,刘军医一眼认出了她们来。原来,这两对双胞胎母亲在产前,都曾为前来参与抗震救灾的第四军医大学第七医疗队送饭、送水。医生们刚到灾区,当地群众就有自发前来送饭送水的,其中有两位大腹便便的女人,也提着篮子来送东西,这让前来参与抗震工作的医生们心里翻涌着暖流。人性在灾难面前纯净如水,没有谁认为自己有特权而置身事外,所有人都在尽其所能,为抗震救灾出力!孕妇腆着肚子也来帮忙,包括将要出生的小宝宝,他们那时也那么安静,仿佛知道妈妈在做很重要的事情。

现在,孩子又由他们的妈妈曾经送过水和食物的医疗队来接生,不能不说是这地震区中的一段情缘!

当刘喜文军医问起黄娟这对刚刚出生的双胞胎兄弟的名字时,孩子母亲说,孩子的父亲叫五春林,孩子应该是“思”字辈,现在还正想着如何给孩子起名。看到刘军医身上的军装黄娟当即决定,老大就叫“思国”,老二就叫“思军”吧!大家都鼓起掌来。孩子应该记住地震中给予他们生命希望的人!

刘军医又从队里拿出印有抗震救灾的两件新T恤衫给两位妈妈换上,并自掏腰包买来了牛奶和营养品。小家伙的到来,让长时间处在悲痛中的帐篷医院顿时充满了激情和希望。在场的患者和医护人员都争着与两对双胞胎和军医合影。这里曾经有人离去,而小生命的到来,怎能不让大家欣喜?!

2008年5月12日,灾难发生后,让江油这座平静的小城陷入了混乱。

这座山水秀美的城市曾经哺育过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那时却是一片劫后的惨状:房屋倒塌、交通堵塞、通讯中断。活下来的人惊魂未定,住在地震棚里焦急地等待亲人的消息。那些从受灾更严重的北川、平武等地逃出来的幸存的百姓也逐渐汇集到这里的地震后临时安置点内。人们在一起相互安慰,交换着各地的信息,人们情绪逐渐平复,大家也开始进行抗灾自救的准备。

然而,就在抗震第一线争分夺秒抢救幸存者时,地震棚里的问题也逐渐产生。要活下去,伤员需要药品!人们需要食物、饮用水!地震让交通几乎陷入瘫痪,救灾的生命之路还在抢修,惊慌、器惧、饥饿的人们在暴雨中等待着活下去的希望。

人们焦急,但是大家强忍着悲痛和焦虑,收音机里一直在播报全国各地的抗震活动,从中央到地方都动员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在向灾区运送生活物资。播音员紧张而振奋的声音让大家的心里也充满着力量和希望。

但是,孩子不懂啊。饿了就会哭。那些婴儿大多已经失去了母亲,但是他们现在并不是因为悲伤而哭泣,他们只是饿了。地震棚内物资非常匮乏,特别是婴儿食品以及婴儿用具。婴儿们除了可以喝一点水和稀饭外,什么也吃不上。那些孩子的亲人抱着孩子泪水一个劲地淌。可怜的孩子已经没有妈妈现在又饿成这样。

有一天,地震棚里来了一位穿警服的漂亮女警,人们像往常一样,对这些在抗震工作中异常辛劳的警员礼貌地让座。她却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解开上衣,给小家伙喂起了奶。小家伙像见到了妈妈,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女警察温柔地抱着孩子,眼里充满怜爱的眼神。吃饱了的小家伙甜甜地睡着了。女警察又把另一个孩子抱在了怀中。

这位女警察,就是在安置灾民点协助工作的江油市公安局巡警大队29岁民警蒋晓娟。蒋晓娟是一位普通的人民警察,也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可爱的儿子还不满半岁。她又怎会不知道儿子饿了时也会在家里找妈妈,然而她却狠心地把儿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自己去照顾别人的孩子;儿子只能喝奶粉,自己香甜的乳汁却在地震棚里喂了这些“小饥民”。

从蒋晓娟脸上的笑容,我们只读到了两个字——母爱。我们过去总会为自己的母亲而感动,我们的成长有母亲太多的付出与无言的爱。然而,我们或许尚未懂得,母爱的无私乃在于大爱,一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那些现在不谙世事的孩子,当有一天长大,他会明白,地震夺走了他的妈妈,却没有剥夺他的母爱。或者,当他长大,不论是否再与蒋晓娟相逢,他都会记住这位喂养过他的“妈妈”,乳汁就是他成长过程中无尽的爱的力量。他会懂得感恩,懂得坚强,懂得担当! 

抱着小孩来的灾民越来越多,蒋晓娟只得一手一个为孩子们哺乳。地震三天了,小家伙们终于吃上了一口母乳。孩子们不哭了,地震棚里的人们也更加坚强了。

人们都四川,是一个风景迷人的地方。凡是到过四川的朋友都会知道四川河流之蕴秀,山川之挺拔。而北川、青川一线位于四川北部,恰是山势雄峻之所在。而当地震到来,地势恰成为摧毁性的致命弱点。山体坍塌,巨石滚下山来,切断河流,也切断了道路。地震之后的北川、青川,恰成为“桃花源”般难以寻找难以抵达的道路。不同的是,与世隔绝的青川、北川却已经失去宁静的桃源之美,成为一片废墟。呆在里面幸存下来的人们,只能焦急地等待外界的“闻讯”,而废墟中的生命,也在倔强地坚持着,等待救援。

道路已断,短时间很难修复,重型救援设备也难以运达。人们采用了一个最原始但是对当时来说却是最有效的方式:徒步进入!

穿着军装的战士昼夜兼程,在余震不断的山路上行军。

山上的石头还时不时滚落下来。然而时间就是生命,脚步一刻也不能停留!

在这些行军队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散兵游勇”。他们不是正规军,但他们却一样勇敢。胳膊上甚或还有由于攀爬满是碎石的山路和躲避山崩而造成的淤伤与刮伤。他们也同样心急如焚。山里面是他们的家!

许多村民并没有常年住在家里,他们也是“川籍民工”的一支,在外面打工挣钱。因而地震时他们并不在家里。然而,地震造成的通讯中断,让他们一刻也不愿意等待,每一分钟都是煎熬。他们需要知道,家人怎样了,需要马上听到他们的声音,紧紧地与家人抱在一起。

林平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位43岁的民工在一家汽车零件厂工作。他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惊慌地说,他的弟弟失踪了。他工作的工厂距离他的家乡四川省有1610公里。他借钱买票坐了25小时的巴士,然后又徒步走了一整天,回去寻找他的弟弟。

回家的路很艰难,那个小镇也完全不是记忆中的模样。林平只能循着记忆找到房子的位子。房子已经完全坍塌,他也不能确定地震发生时弟弟所在的位置。这位43岁的男子面对废墟号啕大哭。他大叫弟弟的名字,但是没有人回答。

徒步进入灾区的解放军战士已经开始救援工作,但只能进行简单的徒手劳作,坍塌的房屋太多,战士只能尽力抢救。林平加入了进去。“我不知道去哪里找弟弟,与其到处瞎碰,还不如和他们一起干。也许在某个地方救出的就是我的弟弟。也管不了那么多,多救一个是一个。我也不能停下来,停下来我就想哭。”

在灾区,那时还有很多像林平一样的人,回来寻找亲人,但是很快投入救灾的队伍。人手太有限,时间又那么紧迫。有的人在回乡的路上,碰到往外抬伤员的队伍,抬担架的战士已经累得脱水了,老乡就接着抬。暂时回不去,家里人又音讯全无,抬着伤员的老乡们往山外走,只能冲着进山的记者大喊:“我们暂时回不去啦,家里情况怎样我们还不知道。麻烦你们帮我们去看看,我们是映秀镇的!”

常年在外打工,只为家人生活得更好,盖上一座新房子,供孩子念书,这是“民工”们的愿望。一场灾难,愿望破灭了。在道路中断时,他们只能徒步走回去,匆匆而焦灼,面对已成废墟的家园,他们也加入救灾的行列。

救灾的队伍中,志愿者的参与,让我们感受到希望无处不在。民间的力量往往是无穷的,成为政府组织的救援之外强有力的一翼,他们更为机动灵活,甚至可以去政府暂时没有多余力量支援的地方,并且其中也不乏专业队伍。这些颇具行动能力的民间“小分队”,也是希望天使。

这些民间的英雄不知有多少,那些一样流血流汗的人们,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我们会想起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身历险境救死扶伤,却不留姓名,在我们景仰的目光中,去实现他的下一个目标……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汶川大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