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为什么呀?
因为这个航天,我说它是人类,应该是人类共同的一个事业,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在科学的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应该说可以起到更好效应,应该说推动发展中国家进步,也是我们人类共同使命。
解说: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经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但被拒之门外。
记者:我们为什么没有邀请范围之内?因为我们技术不行还是说还有其他更多原因?
国际空间站中国没有参与,不是中国因素,中国是非常愿意参与国际合作的,但是航天技术实际上美国这样的国家应该说从来都对中国采取是一个不允许合作,那个时候中国的航天技术应该说和现在比还是比较大差距的,中国独立发展载人航天有中国自己的考虑,因为我们必须掌握技术,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才能真正掌握技术,你要有实力,在国际合作中才有话语权。
解说:早在1992年,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史,就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建造空间站是三步走战略中的最后一步,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后,中国便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建设自己空间站的道路,2001年4月,周建平开始从事载人航天总体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那时候中国还处在无人飞船的研制和发射阶段。
当你没做过的时候如果有人帮助,有一个可参照的东西,无疑对你的技术发展会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但是在一个国家实际发展过程中,你不能依赖于此,我们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一直在走自主发展的道路,虽然说艰苦一些,困难一些,但是当你走通的时候,其实现在很多事情就你不会受此于人,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你会具备更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其实不管你怎么做,你最终你要走到前面去,你要真是成为一个领先者的时候,你总会面临没有路的时候。
记者:钱也是掐脖子,时间也是掐脖子的,你们那时候怎么过一天一天的?
有的时候挺苦的,在载人航天方面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包括我们航天工作基础,我们人才队伍都相对比较薄弱的。
解说:在黑暗中摸索难免会碰壁,2002年1月,神舟三号飞船从北京运抵发射场后不久,研究人员发现一个船舱的主座有一个点不导通,发射被取消,几百人从发射场又撤回各自工作的地方。
这个撤场是航天从来没发生过的事情,我们为解决这么一件事情,我们把队伍撤回来用了三个月去解决它,其实也是一个让人记忆非常深刻的,因为我们很多实验队员还是含着眼泪走的。
记者:回过头去看那一次值不值当?
回过头看那一次,它对这个大家真正树立了一个观念,牢牢打下了这个理念,就是说载人任务可靠性,安全性,质量标准没有可以商量商量,妥协妥协的余地,其实不光是航天,我们各行各业提供一个优质的,高质量高可靠的产品都很重要,这也是一个,确实典型的实验。
解说: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浩瀚宇宙太空第一次迎来了中国访客,中国航天员杨利伟,2005年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征战太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2006年周建平接替王永志,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成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技术领军人物,上任后他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神舟七号,相对于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
我们搞出舱活动的时候,我们看我们也没什么技术。
记者:就是那个宇航服?
对,本来考虑引进俄罗斯的,我们科技人员觉得不服气,中国第一次出舱用人家的合适吗?
记者:但时间够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