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2

2019-07-21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经过三年奋战,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鲁甸地震抗震救灾感人故事。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今天先要说的是龙头山派出所所长夏大猛。

地震发生后,鲁甸县龙头山派出所所在地成了一片废墟。2014年8月7日,几个人正从废墟中寻找能用的物品。在搜集物品的身影中,有几位身穿制服的派出所民警,从他们搜集散落文件的地方可以看出,这个十平米见方的区域,曾是一个办公室的所在地,整体垮塌的墙面与地面形成了一个不到一米的空隙,救援人员从这个逼仄的空间里,搜救出了一位来办事的群众和民警常礼焕。派出所的所长夏大猛被救援人员发现时,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如果不站起来拉我,他肯定不会死。”被救的群众蔡雪回忆起当天的情景,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2014年8月3日下午4点,蔡雪来派出所咨询办理身份证的事情。由于当时是星期天,无法办理业务,蔡雪来到所长夏大猛所在的办公室找同学常礼焕,才坐下没两分钟,地震就发生了。“当时我就坐在夏所长办公桌对面,离他只有1米的距离,我背对着墙,夏所长看到墙塌了,立即站起来一把把我拽到桌边,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被埋压在废墟之下了。”

获救后,蔡雪才从救援人员口中得知,地震发生时,夏大猛的办公桌下空间很大,如果他直接蹲下,一定可以幸免于难,为了救蔡雪,夏大猛被倒塌的墙体砸中了头部。

“最危险的时候,夏所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自己却倒下了,他总是首先想到别人,然后才是自己。”常礼焕提起所长夏大猛,几度哽咽:“他为人很好,心很细,平时就像大哥一样宽容。有时候我做错了事,被别人批评,他还会来解围说,我年纪还小,难免犯错,会慢慢成长。”

“三天前,我们一起进村调解,三天后,相扶相携的身影却只剩我一人,我至今都不敢相信,始终觉得他们还在。”民警崔华超语气低沉,难掩内心沉重的悲伤。

2014年7月30日上午的一次调解,是夏大猛生前做过的最后一次调解。当日9时,民警们刚刚吃过早点后不久,派出所接到报警电话,一户村民家中遭遇入室盗窃,请求民警出警。夏大猛立即带领民警刘店和崔华超前往翠屏村处理。当时,派出所的两辆警车都被7月6日的泥石流阻挡在山外,好不容易赶到翠屏村,民警调查后发现,盗窃财物的犯罪嫌疑人正是报案人的儿子,案件的调查处理一波三折,终于有了一个结果,民警们准备下山返回派出所时,又接到了另一个报警电话。

此时是下午两点半,报警的是龙井村村委会副主任。他在电话中称,其带领村民修村公路时,被邻村喝醉酒的村民无故殴打,一起修路的村民也被漫骂,夏大猛立即决定,带领民警前往龙井村。“他完全可以不用亲自去,但他对矛盾调解,有一套独到的经验,他常说,‘如果调解不好,小矛盾就可能变成大案件’。”崔华超说,凭经验,所长认为,此事如果不及时调解,会有损村干部在村民面前的威信,以后的工作会很难展开。“所长就是这样一个人,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

经过深入地工作,打人的村民认识到了错误,很诚恳地向被打的龙井村村委会副主任道歉。眼看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并握手言和,夏大猛这才带领民警朝山下走去。一行四人饥肠辘辘回到派出所时,已近22时。在这十二个小时里,他们只吃了一顿早点。

做事严谨,一丝不苟,是夏大猛的工作风格,他总是以言传身教感染着身边的民警。

龙头山镇辖区范围很大,偏远的村子出警趟需要一天。有时民警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缺少当事人一个指纹或者一个签名,晚几天采集也不影响案件进度。镇里隔一天赶一次集,有民警提议可以借村民赶集时,让他们来派出所补齐材料,可夏大猛总是坚持亲自跑一趟。严谨的工作态度,使上级部门在对派出所的工作评价时,也不禁感慨:档案工作能做到这样细致,实在难能可贵。

虽然事必躬亲,但夏大猛也不忘记给新人机会,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成长与进步。

“你自己看着办,我是不会管你的!”当夏大猛第一次对崔华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崔华超心里咯噔了一下。作为一名转业军人,崔华超刚入职时一直由夏大猛带着。一次调解纠纷的时候,夏大猛突然说了这么一句。“我知道他是想锻炼我,我总不能一直依靠所长,那天他不知怎么突然就下了决心,我缺乏经验,一下子就慌了。”就在崔华超面对着吵得越来越厉害的两家人完全不知所措的时候,说是“绝对不管”的夏大猛,还是忍不住中途插手了,“之后,所长也没有责备我,只是耐心地教导我。”

夏大猛的热心肠在辖区是出了名的。2014年7月下旬的一天,一位老奶奶走进派出所寻求帮助,夏大猛热心地接待了她,给她倒水,耐心询问她的诉求。老奶奶76岁了,她说儿子不管她,求所长帮忙。通常情况,老奶奶的诉求应到司法所或是法院寻求帮助,但是夏大猛没有推脱。他打电话给老奶奶的儿子叫其来派出所调解,儿子不来,夏大猛就吩咐民警去家里将他请来。老奶奶的儿子来了之后态度嚣张:“我没偷没抢,这是自己的家务事,不用你们派出所管。”夏大猛耐心地做他的工作,细细询问才知道,原来儿子并不是不养母亲,只是由于母亲与媳妇合不来,常有矛盾,儿子想要和母亲分开过,但是会给母亲生活费。经过夏大猛的耐心调母子终于冰释前嫌,望着儿子摻扶母亲离开的背影,夏大猛笑了。

有村民开玩笑说,要找夏大猛是最简单的,只要找个人站在街上吵两句,他马上就会跑过来。玩笑略有夸张,但是确有其事。民警杨崇银说,“我们走路、吃饭的时候,经常是喝口茶的功夫,所长就不见了。一回头,他准是劝解吵架呢,‘夫妻之间要和和气气的’,邻里邻外要和睦相处到后来,吵架的群众看见所长一来,自己就乐了,“夏所长,我们不吵了,定好好过日子,不用麻烦您了’。”

为了工作,夏大猛放弃了太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当警察这么多年,我没有什么遗憾的,就是陪老人的时间太少了。我的父母已经70多岁,还要自己下地种田,生了病自己挂着拐枝去医院,我心中有愧啊,”这是夏大猛生前对战友说过的一段话。

还有一位民警叫杨洪仟,2014年8月23日,巧家县白鹤滩派出所院内哀乐低回,花圈簇拥。巧家县公安局民警杨洪仟同志的追悼会在这里举行,杨洪仟生前所在单位的战友、亲朋故交低头默哀,含泪为他送行。

3天前,杨洪仟告诉妻子:“我又要到灾区去,可能要两天才回来。”局里决定要再派辆车前往灾区接受新的救灾任务,同事王德全也想去,他说“还是我去吧,顺便看一下地震倒塌中的包谷垴派出所新址推平没有。”说完就离开了办公室。2014年8月20日,他和往常一样,驾车前往灾区接受新任务途中,突遇山上滚石滑落,他为了避让,车辆紧急制动时驶离路面,翻下深沟。49岁的他,用生命践行了一个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

地震发生后的10多个日日夜夜,他一边忙于各乡镇派出所的修建工作,一边忙于运送救灾物资、疏散交通工作。殉职前,他在灾区和县城之间往返多次运送物资3500余件,行程2500多公里。

透过杨洪仟战友、亲朋故交的讲述,一个坚守岗位、任劳任怨、乐于助人的好警察、好丈夫,展现在我们眼前……

1965年出生的杨洪仟从小就梦想当一名警察,但因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不得不辍学。1993年,杨洪仟被巧家县森林公安局跃进林区派出所招聘为合同制民警,1999年因工作出色转正,开始了他的从警生涯。

跃进林区辖6个乡镇19.5万亩林区,林区派出所负责巡查的辖区山峦起伏,条件艰苦。每一次巡查出发前,杨洪仟都会用帆布包装满干粮和宣传资料,一去就是个把月,干粮吃完了,他就在山里找野果子充饥;没水了,他就用带着的瓶子打河沟水喝。走进林区的村落,他会把禁伐、禁杀野生动物等法律法规宣传资料送到农户家中,并耐心细致讲解。

原巧家县森林公安局负责人刘功勋回忆:“在林场工作14年中,杨洪仟从没有要求过什么,无论工作条件怎么艰苦,他从来没有说过累,总是任劳任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007年,杨洪仟调到巧家县公安局行政拘留所负责内勤工作。拘留所办公房是年久失修、墙体斑驳的土坯房,房前屋后是晴天一身灰、雨天身泥的空坝。“既然组织安排在这里工作,就把这里当家管护。”他这样想,也这样做,把收集上报、信息撰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财务收支等工作做得细致入微,还向所领导请示调来水泥、沙、石块等建材,糊办公室墙壁,自个儿修补漏雨处,硬化房前屋后那一片空坝。巧家县拘留所所长范启基说:“调离拘留所后,杨洪仟还为我们争取了一批桌椅和电脑设备。”

由于工作兢兢业业、认真细致,2010年,他正式从拘留所调入县公安局警务保障室主抓基建工作。到新工作岗位后,几乎一半以上的时间他都驻扎在工地。2012年7月20日,为迎接省公安厅对基层所执法功能改造验收,蒙姑镇派出所还差30多平方米的软包装建材,为不耽误工期,他自驾车返回县城将所需建材买回送到工地时已是夜间3点。2014年1月上旬,大雪纷飞,巧家高海拔区道路中断,为监督好老店派出所的建设质量,他从小河塘下车就一直徒步踏雪走到老店,白天在工地上监工,晚上就搭帐篷在工地看管建材,直至春节前夕,工人放假后才回来与家人团圆。

县公安局人多车少,很多时候他开着自己的“吉利牌”轿车下乡办公事。分管警务保障室工作的夏万斗对他说:“老杨,你把油卡拿去加一箱油吧。”他回应说:“油箱里还有油,等以后再说吧!”直至他殉职前,他私车公用10多次,但他都没向单位索取过一分油钱……忆起这些,夏万斗惋惜不已:“多好的一个同志!”

“以礼谦让,乐于助人,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亲朋故友、邻居、同事对杨洪仟的评价。

杨洪仟在拘留所工作时,把拘留人员视为朋友,每天下午他都要和被拘留人员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拘留所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其实杨洪仟就是一位特殊的老师。”曾在拘留所与他一起共事的县森林公安局政委方燕这样评价。

据巧家县公安局行政拘留所所长范启基回忆,他进拘留所工作时,杨洪仟就是内勤,对人总是笑脸相迎,从不跟人争执什么,哪家有事他都会去帮忙。每天一早上班时,经常早到的他总会给同事们每人携带一份早点进办公室。他担任过林场派出所所长,但是他从没要求过组织解决他的科级待遇。

杨洪仟不仅是名好民警,还是一个爱家、爱妻儿的好丈夫。夏万斗说,杨洪仟跟儿子相处得像朋友,从没发现他与家人发生过口角,每当工作之余,他总会和妻子手拉手地漫步广场,同事一遇见就开玩笑说他“老来情”,他羞涩地笑着和妻子就绕开了。

妻子眼中的他,宽容体贴;同事眼中的他,勇于担当;亲朋眼中的他,热心助人……人们含泪追忆,娓娓述说。一个铁骨柔情的铮铮汉子、赤胆忠心的人民警察,水远定格在那一片青山绿水间。

鲁甸地震发生后,牛栏江火德红乡李家山村周边数千名群众急需转移安置,被称为“乌蒙铁军”的第十四集团军某炮兵团部队担负了这一最艰难的任务。

在堰塞湖一处滑坡现场,垮塌的山体几乎有一半倒了下来,大量的山石涌入牛栏江,犹如一道石墙把江面拦腰截断,形成堰塞湖。

牛栏江两岸共有8处较大滑坡点,多处滑坡点位于通往震中的主干线附近。堰塞湖给沿江两岸的多个村庄带来了威胁。

险情步步逼近,群众转移成为燃眉之急。在牛栏江堰塞湖周边村庄3000多名群众的生死大转移中,“乌蒙铁军”担负了最艰难的任务。

地震发生后不到1个小时,“乌蒙铁军”3个梯队共550余人就从驻训地陆续前往鲁甸县、巧家县展开救援。4日7时37分,在1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救援第二梯队赶到了火德红乡。

在分配任务时,第二梯队主动选择了火德红乡受灾最严重的王家坡村。堰塞湖使王家坡几平全部被淹没。迅速转移群众,关系到王家坡72户273个生命。

余震不断,王家坡两边的高山飞石不断、塌方不止,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进去,只能开辟临时通路。加上之前暴雨连连,两边高山70度的陡坡十分湿滑,走在上面稍有不慎就会跌落谷底。

为了能尽早到达王家坡,政委朱江带着部队从震后形成的断裂沟中硬挤了过去。断裂沟仅有60余厘米宽,人在里面几乎是脸贴黄土背靠石头,稍有不慎就会被刮伤,行走得异常艰难。王家坡上下落差1200米,官兵需徒步22公里,这对于体能是极大的考验。

到达王家坡后,一场生死大转移立即开始。救援分队对王家坡72户人家进行了地毯式搜索,确保不漏一人。为了能把9名重伤员顺利转移,他们采取人背肩扛的方式,在陡坡上深一脚浅一脚前进着。历经4个小时的艰苦奋战,官兵们成功把100余名群众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受堰塞湖影响,火德红乡李家山村也有200多户村民房屋被洪水淹没,群众被困。“乌蒙铁军”接报,另一支梯队立即赶往李家山村。

车辆颠簸在一眼望不到头且又狭窄的盘山公路上,侧面就是悬崖绝壁,不时还有怪石滚落。“前方出现塌方,车队暂时停止前进,全部下车搬石头!”接到命令,梯队4辆车60名人员全部下车,你搬一块、我挪一块,两个小时后,战士们徒手将道路打通。许多战士的手已经磨掉了皮,甚至磨出了血。

当抢救出李家山村最后一间屋子物资时,将近17时,老乡们已经全部安全转移,搜寻的官兵则筋疲力尽,负责指挥的六连指导员刘明明这才下令官兵吃饭,这是他们十几个小时以来吃到的第一顿饭。

“解放军同志,救救我的家人吧,他们现在还被埋在废墟里啊!”面对前来求救的老乡,“乌蒙铁军”又迅速集合,拿起工具,按照老乡的指引到达李家山村受灾严重的一个自然村大坪村。

沿着斜坡,官兵们下到一处已经满目疮痍的房屋前,随即展开搜寻。“有人!”官兵们突然发现,一双还紧握着玩具的小手被掩埋在废墟中。虽然知道己经没有了生还的希望,但官兵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刨开泥土,将孩子抱了出来,用塑料薄膜掩盖他早已苍白的脸庞。

随行的孩子爸爸看到这一幕,跪在地上,不断流泪,却哭不出声来。看着这一幕,官兵们的眼睛也湿润了。

2014年8月5日14时,这支“乌蒙铁军”再次从火德红乡出发。队伍一共有162人,此行的目的地是火德红乡南筐村。

南筐村是一个行政村,下辖的邓家田、河边两个公社共有126户农户,都住在牛栏江边的山坡上。据南筐村支书夏举波介绍,往年8月份,村庄距离水面是8-9米,从2014年8月4日20时开始,本来清澈的江水出现了赤红色的浑浊泥水,水位比往年高出了5米左右。

夏举波意识到,有可能是下游的堰塞湖开始慢慢地影响到本村。南筐村委委员余鸿说,村民们仔细观察竖在江边的标度尺后发现,牛栏江水面正以40厘米/小时的速度上升。

夏举波等人立即打电话向下游的工作人员了解,被告知预计下游的水位会高40米左右,邓家田、河边两个公社126户人家中估计有54户会被淹没。

南筐村迅速向火德红乡政府汇报情况,“乌蒙铁军”领命带来了60顶帐篷安置离开家园的群众。

15时02分,因为道路过于狭窄陡峭,部队运物资和人员的车辆没办法继续前进。战土们只得在南筐小学附近将60顶帐篷卸下来,手提肩扛徒步将帐篷运送进去。这里离邓家田公社的安置点邓家树林还有5公里。湿滑陡峭又狭窄的山路负重而行非常艰难,有官兵崴了脚,5公里的路一直走了近两小时才走完。

60顶帐篷,每一件都有80多公斤,靠着官兵们的肉身,一顶顶帐篷运到了邓家树林安置点。

夏举波说,按照江水目前上涨的速度,可能很快这里就有部分农户会被淹,所以必须在5日就把帐篷搭起来。

到达安置点后,官兵们立即开始搭帐篷。直到19时多,帐篷才最后搭建完毕,这里将作为邓家田、河边54户受堰塞湖影响而转移的群众的临时安置点,群众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落脚点。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