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经过三年奋战,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鲁甸地震抗震救灾感人故事。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50岁的冯国凤是鲁甸县人民法院的副院长,同事们对她的评价是“为人真诚朴实,工作认真踏实”。在法院工作多年的冯国凤是干警们信赖的老大姐。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鲁甸县法院干警迅速来到法院集中,考虑到灾区险情,院长刘易青把法院45岁以下的男干警组织成救灾应急小分队,紧锣密鼓地做着备勤工作,调动车辆,准备手电、干粮等救援物资,准备赶赴震中龙头山镇。
这时,平日里言语不多的冯国凤站了出来,向刘易青主动请缨作为先遣队队长,先行奔赴重灾区。就这样,在地震发生半小时后,2014年8月3日17时,冯国凤带领鲁甸县法院的5名男干警出发了。
先遣队一行6人驱车来到龙头山镇沙坝村时,发现道路被阻断,没有任何迟疑,冯国风当即带领大家徒步前行。前行路上,余震不断,一边是滚石滑落的山体,一边是轰鸣咆哮的江水,这条干警们昔日下乡巡回办案走过无数次的道路如今完全扭曲变形、面目全非。“虽然余震不断,可那个时候谁都不会顾及自己的安危,我心里没有害怕,只有着急,不知道龙头山镇会是个什么样子啊。”怀着焦虑的心情,冯国凤6人一路急行军,终于赶在20时30分,夜幕降临之时赶到了龙头山镇龙泉村。眼前的龙泉村一片废墟,旧城几乎被夷为平地。看到黃炎等几名平日里刚毅坚强的男干警面色恻然、喉头哽咽,冯国凤努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情绪,带领大家来到龙头山镇中心小学前,找到了刚刚成立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当时指挥部还未搭建完成,冯国凤看到缺乏人手,马上行动起来,指挥大家齐上阵,搬桌子、搭帐篷……半小时后,灾区简易的指挥部办公区建成了。在简单查看龙头山中心法庭的灾情后,冯国凤接到指挥部命令:带领法院干警维护好灾区公共秩序,保障救援工作顺利开展。冯国风立即将紧张的人手进行分工,在核心灾区外建起一道防线,确保救援人员能够顺利进入其中施展营救,避免因混乱对受困人员产生的二次伤害……
在和刘易青率领的法院救援应急小分队会合后,已经连续奋战了几个小时的冯国凤依然没有休息。第二天清晨,经过一夜大雨的洗礼,精疲力竭的法官们合力从废墟中刨出一名女子,令人难过的是,被救出的女子早已停止了呼吸。干警们将遗体抬上木板,送到龙头山镇骡马口安置点交给死者的亲属。2014年8月4日8时20分,因急于救出一名幸存者,冯国风被砖头砸伤了左小腿,殷红的鲜血顿时涌了出来,冯国凤一个跟跄,周围的同事一声惊呼。“没事没事,不要紧的。”冯国凤全当没事继续刨挖伤员,直到伤员被顺利救出后,她才坐下来简单地包扎处理伤口。
上午9时,鲁甸县法院救灾队伍接到新的任务,要开赴15公里外的救灾点——新民村。轻伤不下火线的冯国凤就地找了根棍子拄着,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进。中午时分,法院救援队伍准时到达新民村,接受新的救援任务。
还有一对并肩奋战灾区的警察夫妻,也值得回顾。
“腰酸得好像就要断了,可一想到地下埋着的同胞们,再累我也要挺住。”发这条微博的人叫文君鹛,是鲁店县森林公安局一名女民警,地震发生后,她在震中龙头山镇已经坚守了8个昼夜。
她从2014年8月3日晚进入灾区后,就开始参加救灾,用双手和铲子挖侧被埋群众,驾车转运救灾物资,参与灾区巡逻防范,做受灾群众的户籍登记,在灾区大家都称她为救灾前线的“女汉子”。“我到鲁店县城拉过一次帐篷,回来的时候路上遇到了山体滑坡,但还是继续赶回来和战友们一起抗震救灾,”文君鹛说。
文君鹛的丈夫赵强,也在火德红镇重灾区抗战着。赵强是火德红镇派出所副所长,地震发生后,他驾驶车辆将12名重伤员运送到镇里的卫生院救治。赵强在运送伤员的时候,是地震发生不到12小时的时间里,余震不断,为了使伤员得到及时救治,车辆只能行驶在陡峭的山路上。
文君鹛两夫妻的老家在镇雄县,地震后,他们第一时间到灾区救灾。将还在吃母乳刚满周岁的孩子交给了文君鹏的母亲,直到8天过去了,夫妻俩都没时间见上一面,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在地震中受了惊吓也没顾上。
今天是我26岁的生日,本来说好了今年生日家里人要为我过生日的,但现在和灾区的群众在一起,看到灾区的群众不断好转就很开心了。”2014年8月10日,记者到龙头山镇龙泉中学见到了正在忙碌的文君鹛,她说她们夫妻是警察,工作性质就是这样,已经习惯了,只是对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感到愧疚。
在这次地震中,王小川和罗曼夫妻也已经有8天没有见面了。他们一个是市公安局宣教处工作人员,一个是市公安局民警。地震发生后两人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参与救灾。那时王小川在龙头山镇龙泉山庄路口执勤保通,罗曼在救灾指挥部整理救灾文字材料。两夫妻相隔6公里,但还是难以见上一面。
2014年8月9日,是他们女儿三岁生日,可是他们却没有时间给女儿打一个生日祝福的电话。女儿是托给在实验中学教书的朋友照看。
在龙头山镇,记者遇到了市公安局副局长王文深,昼夜奋战在灾区的他,双眼布满了血丝。他说,在鲁甸抗震救灾的公安队伍中,像文君鵬和赵强、王小川和罗曼这样的警察夫妻就有26对。他们守护在救灾一线,夫妻并肩战斗。
2014年8月9日下午,记者走进巧家县包谷垴乡新坪村受灾群众安置点,一位脸庞黝黑、个子瘦小的武警中校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他和10多名肩扛“红杠杠”的武警战士一趙趟地从车上卸下矿泉水、大米和食用油等生活物资,扛进救灾帐篷。
“别看个头小,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受灾群众说的,就是武警8751部队政委向荣贵,是个地地道道的昭通人。
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向荣贵带领800余名官兵紧急赶赴巧家县参加抗震救灾。从部队驻地到巧家县包谷垴乡,总行程约700多公里。
官兵们告诉记者,向政委指挥部队机动,那是没得说。在赶赴灾区过程中,有一段山路坡高路险、塌方不断,向荣贵就把运兵车辆与重型车队分开行进、分段指挥。遇到险要路段,他就下车指挥,根据山地状况随时调整速度:遇到滑坡路段,他第一个带车先行,让后面车队增强克险闯关信心。30余辆重型车辆在向荣贵的靠前指挥下,及时安全抵达灾区。
听说最偏远的周家坪村陷入“生命孤岛”,向荣贵二话不说,冒着塌方、余震的危险,带领官兵翻越大垭口山这道“鬼门关”,艰难跋涉4个多小时来到周家坪村。
搜救工作即刻展开!向荣贵结合以往经验,将部队合理编组、科学分工,提出了“村有连、组有排、户有兵”的排查方法,有力提高了官兵搜救效率。
救援黄金72小时结束后,向荣贵没有丝毫懈怠,他一边要求官兵继续加大搜救力度,一边着手受灾群众安置工作。
谈及向政委,村民黄景迫不及待告诉记者:“向政委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在新坪村安置点,不少受灾群众舍不得离开受损的危房。向荣贵焦急万分。他灵机一动:“抢险官兵与受灾群众同吃住”。炊事班做好了饭菜,他就带着战士挨家挨户请村民到安置点吃饭。遇到不愿去的村民,他就操着昭通口音与其交流。经过不懈努力,到安置点的村民越来越多。
为让乡亲们喝上防疫中药,向荣贵又派出采购员翻山越岭到县城采购药材,给受灾群众熬制大锅药,并定时分发到每名受灾群众手中。此外,他还积极与上级协调,在安置点建立起了心理疏导组。
对于解道彩一家来讲,向荣贵就像“活菩萨”。解道彩刚分娩,一家人忙于照顾小孩,还没来得及住进安置点。向荣贵带着官兵来到她家,在外面搭建了帐篷,还送来食品物资。
离开时,向荣贵掏出身上仅带的500元钱塞进解道彩手中。解道彩激动地说:“我家小孩是建军节出生的,以后她小名就叫小八一,让她一辈子都不忘子弟兵的救命情!”
而向荣贵之所以被官兵称赞为“诸葛政委”,还因为他带领官兵在红石岩村堰塞湖成功执行了运送和安放炸药的任务。
2014年8月5日15时,向荣贵奉命带25名党员突击队员向堰塞湖挺进。当行至离堰塞体2公里处时,前往山路被泥石流完全冲毁。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向荣贵组织官兵用一根50米长的绳子在断路两边搭起了一条临时过道向荣贵站在最前面,一手紧抓绳子、一手紧扒断壁,双脚紧贴山石,第一个通过断崖。
顺利到达堰塞体后,向荣贵又第一个扛起炸药,爬上50米高的坝体至第一个起爆点。25名官兵一人一箱,全跟着他向上爬。
当官兵们完成任务回撤时,发现返回的道路被塌方阻断。深夜无法实施道路疏通,向荣贵带领大家折回。
天黑路险,情况复杂。向荣贵果断决定:“寻找安全地域原地休息”。为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他借着手机灯光在休息地四周观察地形,并给大家当起了警戒员。这一夜,向荣贵一眼未合,随时观察着四周的情况。
第二天,兄弟单位将道路疏通。官兵们接到命令,继续坚守阵地,搬运第二批炸药。当2.2吨炸药妥善安放完毕后,向荣贵带着25名凯旋勇士又出现在战友们的眼前……
2014年8月6日上午10点左右,鲁甸龙头山镇气温接近30度,搜救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展开。附近的龙泉小学安置点,龙泉村村民蔡关兵满头大汗地跟着志愿者在搬运救灾物资,在这里,那时他已小有名气,因在地震发生的一个小时内,他先后救出了3个人。
蔡关兵那年38岁,龙头山龙泉村村民。“差点跑不出来。”回忆起地震发生的一幕,蔡关兵说房子没了没关系,只要人还在。
地震发生时,蔡关兵刚在家里洗完头,准备出门收花椒,现在正是当地花椒收获的季节。“刚走出家门,就感觉大地在剧烈晃动。”蔡关兵一下就被掀翻在地上,幸运的是,他六岁的儿子冲了出来,随即身后的房子就垮塌了。
“当时我就抱着儿子躺在地上,四周烟雾弥漫,什么都看不见。”10多分钟后,烟雾消散,他才敢站起来,此时,满眼一片废墟。
“哭声、呼救声,到处都是。”蔡关兵只感觉心里有一种深深的恐惧。
“救命啊,帮帮我。”很快,一阵呼救声将蔡关兵从恐惧中惊醒,他听见邻居李大爷正在呼救。“他家房子一楼全塌了,老人被困在二楼。”垮塌之后,二楼离地面还是有一段距离,年近7句的李大爷跳不下来,房子还随时有再次垮塌的危险。
危急关头,蔡关兵发现,顺着倒塌的一堵墙就可以到二楼的一扇门,可门此时是反锁的,李大爷也没有钥匙。
“等我几分钟,我找点破门的工具。”蔡关兵随后在废墟中找到了一把斧头和一把铁锹,他抢起斧头就冲了过去,将木门砍出几个大洞后,又改用铁锹撬门,花了10多分钟终于将门打开,顺利将李大爷从二楼背了出来。
此时,蔡关兵突然想起李大爷的孙媳妇和孙子就住在不远处,蔡关兵立即跑了过去,四周找了一圈却没有找到人。蔡关兵觉得人很可能就被压在屋子里面,冲着屋子开始大喊,没有声音。他又将耳朵贴在围墙上,想试试能不能听到里面有什么动静。果然没多久蔡关兵就听见里面传来微弱的敲打墙壁的声音。
确定有人被困后,蔡关兵花了10多分钟的时间,将围墙凿了一个大洞,往里一看倒吸了一口凉气。李大爷的孙媳妇被倒塌的墙壁压着,孩子就护在她身下。幸运的是,垮塌的墙壁被一根柱子撑住,没有完全垮塌。
“不要乱动,柱子要是倒了,墙就垮下来了。”蔡关兵又将围墙的洞打大了一点,轻手轻脚地顺着破洞慢慢爬进屋内,将孩子抱了出来,然后又慢慢爬了回去,将女子从墙壁下拉了出来。
“当时心都是悬起的,要是不小心碰到柱子,那面墙肯定垮下来。”蔡关兵说。蔡关兵说,尽管家没了,但只要人在,就一定能重建家园。
接着回顾的,是牺牲在抢通现场的共产党员缪方洲。
地震当天,黄昏时分,缪方洲、晏国荣、聂正院3位公路职工带着伤痛、避着飞石,在老屋基路段清理塌方。
“快闪开!”缪方洲话音刚落,一块石头向晏国荣砸来,缪方洲奋力把晏国荣推开,自己却被石头砸中,经抢救无效英勇牺牲。为抢通灾区交通“生命线”,共产党员、年仅36岁的鲁甸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安全观察员缪方洲,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2014年6月以来,鲁甸县持续强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该县沙乐、龙梭等多条公路中断,交通基础设施严重受损。鲁甸县交通运输局及时组织机械设备、人员对中断道路进行抢险保通,确保汛期道路畅通。
2014年8月3日下午,鲁甸县地方公路管理段技术人员晏国荣、机械手聂正院、安全观察员缪方洲正在牛栏江大桥至天花板公路抢修水毁公路。16时30分,地震发生了。
一时间,山石滚落,尘烟弥漫。“地震了,快跑!”缪方洲一把拽起晏国荣,飞奔到公路左侧的一块安全地带,机械手聂正院也跳下装载机,跌跌撞撞跑到安全地带。
“公路断了,救灾队伍和救援车辆进不去,我们必须回去把公路抢通。”通讯中断,公路管理段领导的电话无法拨通,晏国荣、聂正院、缭方洲3人作出了决定。
一路上余震不断,平常只需10多分钟的路程,他们花了半个多小时才艰难地返回装载机前。让人欣喜的是,这个常年跟着他们的“老伙计”没有受伤,还开得动。聂正院再次爬上驾驶室发动装载机,晏国荣、缪方洲紧跟其后,一路清理沿线塌方,艰难地向老屋基路段推进。忍着饥饿和劳累,冒着余震和飞石……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抢通!
老屋基路段地势狭窄,滑坡体巨大。暮色降临,3人加快了清理塌方的速度。
“快闪开!”缪方洲话音刚落,一块石头向晏国荣砸来,缪方洲用力把晏国荣推开,自己却被石头砸中。顷刻间,山石夹杂着泥土倾泻而下,将缪方洲、聂正院和装载机掩埋。
“缪方洲!聂正院!”晏国荣一边大声呼唤着他俩的名字,一边用手刨泥土、搬石块,双手鲜血直流。闻讯赶来的群众和救援人员立即展开施救。由于垮塌的土石方量太大,救援异常困难,直到第二天上午,缪方洲和聂正院才被救出。聂正院身受重伤,而缪方洲被送到医院抢救无效后英勇牺牲,为畅通灾区交通“生命线”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何时漫水泥沙净,壮士笑颜把家还。”是鲁甸县发生特大山洪灾害后,晏国荣、聂正院、缪方洲3人在抢修龙梭公路时,晏国荣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的感受。万万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两个星期,与他朝夕相处的缪方洲就倒在了抢通抗震救灾“生命线”的岗位上。
缪方洲牺牲后,人们在追忆着他的点点滴滴……
“我们家门前的公路被洪水冲毁,缪方洲和他的同事看见我们进出不方便,开着挖机、装载机很快就把路平整好了。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得知缪方洲不幸牺牲的消息,龙头山镇大井村村民彭显华泣不成声。
“他生前一直冲锋在道路抢险保通第一线,连续作战3天3夜,直至出事前也没有在家吃上一顿热饭,没来得及见家人一面。”鲁甸县地方公路管理段段长张焜说,缪方洲虽然到公路管理段当安全观察员时间不久,但他工作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脚勤手快,单位里的人都夸他不错。
昭通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张朝东说:“在重大灾难面前,一个词总是被们反复提起,那就是‘生命线’,特别是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因为道路不通,人和物资进不去,就谈不上救灾。”对于一条普通的路来说每天车来车往,秩序井然,它是普通的运输通道:当灾难来临,时间是以分秒计算,一分一秒的耽搁,都可能有鲜活的生命逝去,一分一秒的争夺,都可能成就生命奇迹。道路养护工人们身涉险境手刨机挖,抢通的已经不是普通的运输通道,它是生命线。
为了第一时间抢通地震灾区的“生命线”,缪方洲用行动乃至生命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他生前常说:“路,就是我们的家。把路养护好、美化好,用平坦的路面服务来往的车辆,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