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经过三年奋战,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鲁甸地震抗震救灾感人故事。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为了肚子里的宝宝,我们都要坚持……”“嗯……我们一起不放弃!”
2014年8月3日,震中龙头山镇许多房屋垮塌,当天两名怀孕7个月的孕妇被埋,她们没害怕,手牵手,不断相互鼓励“不要害怕”。在废墟下坚持个小时后,孕妇的家属将她们平安救出时,两人的手仍然紧握着。
那年22岁的李朝惠与21岁的艾福玲是好朋友,两人的老公都是龙泉中学的职工,在学校职工宿舍,两家人还是隔壁邻居。2014年年初,艾福玲怀孕不到半个月,李朝惠也有了身孕,两人又惊又喜,觉得彼此很有缘分。
2014年8月3日下午,怀孕都满7个月的李朝惠与艾福玲的老公都外出上班了,李朝惠的妈妈艾如英也下地去摘花椒,不想在家的李朝惠来到艾福玲家,两人在客厅看电视。下午4点半,突然地动山摇“地震了,快跑!”李朝惠先反应过来,拉着艾福玲就往外走,可两人都是大肚子,加上住在4楼,跑出去的希望并不大。
李朝惠急忙钻进客厅里的一张课桌下,艾福玲也顺势躲在饭桌下。“轰”的一声,房子垮了,瓦砾将两人埋在了废墟里。
“直到地震停下来,我才发现我还活着。”李朝惠说,除了头部被题到,左手和左脚被石块压住,意识还算清醒,在黑暗中她呼唤了艾福玲的名字。“惠惠,我在这里,我没事……”从废墟的另一个角落传来艾福玲微弱的声音。艾福玲躲过一劫,只是被卡在桌下狭小空间内无法动弹。
“玲玲,肚子里的宝宝没事吧?”李朝惠继续问道。艾福玲摸了摸肚子,一切安好,“我没事,你呢?”
“我的宝宝也没事。”李朝惠答道,“好黑呀,你怕吗?”“我们不要害怕。”艾福玲缓缓地伸出左手,试探着朝声源方向摸去,很快她摸到了李朝惠颤抖的右手,她安慰道,“为了肚子里的宝宝,我们都要坚持下去……”
“嗯……我们一起不放弃!”两人一起默念着。
“老婆,你在不在里面?”不久之后,李朝惠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外面传来。
发出呼唤的是丈夫洪树彬,32岁的他地震发生时正在回家路上。“当时晃动得很厉害,地面就像是在发狂般地跳动!”洪树彬回忆说,宿舍楼就在他眼前不远处倒塌了。“老婆!”他急忙跑到废墟顶部,找到自家的大概位置疯狂地徒手往下挖,双手抓出了血,他又找来一根钢筋,不断往下挖。
洪树彬说,当他将自家卧室的天花板挖开之后,发现老婆李朝惠并没有在下面,“难道又是去艾福玲家串门了?”洪树彬来不及多想,跑到隔壁的废墟旁不断地呼喊老婆的名字。很快,从一墙缝下传来李朝惠的回应“我们在这里……快来救我们……
“你们不要怕,不要慌,少讲话,保持体力。”洪树彬说,虽然双手已经挖出血,但完全感觉不到疼痛,一心就是想把老婆救出来。他一边用钢筋撬裂缝,一边搬去面上的瓦石。这时妈妈艾如英也赶回家,两人经过近3小时的救援,将李朝惠与艾福玲救了出来。
2014年8月4日晚,龙头山镇下起了大雨,无家可归的两家人只好在学校的操场上搭起一个简易的帐篷,躺在地上,准备就这样度过一夜。
而艾福玲的丈夫在地震之后一直没有消息,“有人说他被埋在了学校的另一栋垮塌的楼内,我们去找过,却没有结果……”在大雨夜,两家人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他们呆呆地看着曾经是家的废墟,潸然泪下,抱头痛哭。两人在操场上将就躺了一夜,没有入睡。一旦艾福玲坚持不了情绪失控,李朝惠就紧紧地抱着她,安慰她。两人一起等待着天早点亮起来,继续寻找艾福玲的丈夫。
2014年8月5日上午11点左右,赶到灾区的重庆第一批医疗卫生救援队急忙安排专家为两名孕妇诊治。大坪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杨秀华告诉记者,经专家检查,李朝惠与艾福玲的胎动都有规律,初步判断胎儿平安。杨秀华安排了一间专门的临时安置帐篷,由她负责24小时监控孕妇情况。
随后,李朝惠的左腿骨折被固定,检查发现,艾福玲只是有多处擦伤,需要定期清创。
“我们商量好了,等宝宝出生了,懂事了,一定要把这次地震经过、被救援的事告诉他们,让他们懂得感恩。”面对这次遭遇,李朝惠告诉记者,她觉得自己很幸运,同样她也表示,无论未来怎样,她与艾福玲永远会是一家人一样,不分彼此。艾福玲也点点头。
2014年8月7日夜,村民聚集在一起,开始悼念一位20岁的小姑娘小姑娘,名叫田应先。
村民说,地震发生前,田应先和弟弟以及一位邻家的小男孩在家中看电视。地震开始后,弟弟最先跑出去,她也跑到门口。突然意识到家里面还有个小男孩,便转身冲回去。
几秒钟后,当田应先抱着小男孩来到屋门,土屋突然倒塌,最后一刻她伸手把男孩高举起来,递到了弟弟手中。然而,田应先自己却消失在黄色烟尘中。
半个小时后,赶来的村民把她从废墟中刨出来时,身着白色T恤和牛仔短裤的田应先已经没有了呼吸,头部有一条很深的伤口,一根很粗的木梁压在她的脖子上,身体已经变形,但她的双臂,依然保持举着男孩的动作。
小姑娘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地震不久前,田应先收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即将成为多年来,社里走出来的第二个大学生。在偏远大山中,这是极为不易的事情。
她和父亲、两个弟弟、8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三个孩子上学的费用,都靠在昆明打工的父亲赚来,经济颇为拮据。奶奶种了些花椒、土豆和玉米补贴家用,假期里她一直帮着奶奶去地里做农活。
据她的同学兼宿友樊成燕回忆,她性格开朗,是女生的闺蜜,男生们的铁哥们,大家都说她“像个假小子”。
因为总和一帮男生打成一片,班主任觉得田应先很调皮。因为阳光漂亮,还多次参加学校里的舞蹈比赛,有不少男生追过小田。她偶尔会偷偷在上课时,用自己几百元的国产智能手机看言情、恐怖小说。
高考前,田应先曾和樊成燕聊过未来的打算——如果这次没考上,想再复读一年。“我想考上大学,读一个不错的专业,走出山里,以后让弟弟、爸爸和奶奶过上好日子,不再那么辛苦。”
然而,地震让一切梦想破碎,这个如花朵般的姑娘,最后留下一双送出生命的僵硬双臂。
出殡时,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哭了。田应先八十多岁的奶奶,地震中受了伤,却一直拒绝接受医治,守在田应先身边寸步不离“她要陪着孙女”。
而在地震发生时,另外一户人家的故事也让人感动,18岁的陈浩和他20岁的哥哥及16岁的弟弟三个人正在屋子里看电视,78岁的奶奶正在屋檐下清理花椒。“当时我就觉得一阵天旋地转,随后反应过来发生了地震。”陈浩说,三兄弟立刻从屋子里冲了出来,同时把奶奶抱住,用身体把奶奶护在了身下。
陈浩的奶奶回忆称,3个孙子用身体护住了她,同时还不断地说着“奶奶别怕”。陈浩的奶奶说着流下了眼泪:“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砸着就砸着了,我的3个孙子为了救我都受伤了。”
三兄弟护住奶奶后,就看到自家的土坯房全部坍塌下来,身边弥漫起了浓重的灰尘,“根本什么都看不清,对面都看不到人”。十几秒的地震过后,陈浩发现自己已经被震得滚落下了山坡,“幸亏当时一棵花椒树挡住了我,不然我就顺着山坡一路滚下去了”。
陈浩说:“当时就是一个本能的反应,我们兄弟三个都是直接就做出了这样的行动。”
我们再回顾另外一个让人感动的面孔。从2014年8月7日晚周清顺因劳累过度倒下,女儿周明丽一直陪在身边,紧紧握着他的手,祈求他创造一个奇迹,赶快好起来。但病魔没有因此变得仁慈,2014年8月9日凌晨4点,周清顺因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他的家人,和始终牵挂不下的冷家坡村民。
冷家坡,坡度接近60度,位于当地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东,与此次鲁甸地震震中隔江相望,遭受重创,全村25户村民的房子都在震中变为废墟。
身为村民小组长的周清顺,也是一个肩挑背扛的庄稼汉,但他一米七的个头却只有110多斤,瘦得抽条儿。“都是为村子操心操的!”二哥周清安说,周清顺家里排行老四,担任村组长23年。而这一次,地震袭来弟弟老四又在第一时间冲到最前面。
2014年8月3日下午,在山上摘花椒的周清顺和妻子在地震发生后赶忙跑回家中,顾不得家里受伤的老人和小孩,他就马不停跨地赶到附近的杜顺金家帮忙救人。
“当时两个女子被压在下面,还在喊救命,我一双手根本挖不动。多亏老顺带来几个人,才一起把人刨出来。”说起那天的情形,杜顺金仍然心有余悸。不过遗憾的是,抱出的两个小孩只活下一个。
和他并肩作战在一线的另一位村民小组长陈国平告诉记者,从地震之后到2014年8月7日下午,周清顺一直不知疲倦地组织村民搜救被埋人员、运送伤者、搭建帐篷、分配物资……
“前两天他就没合过眼,后头就是天天忙到夜里两三点才回来,早上震五六点我还没睡醒他就又跑了,连人影都看不到!”说起丈夫救灾这几天没怎么休息,妻子尹兴兰眼里滚动着泪水。
2014年8月7日那天晚上八点多,陈国平找周清顺商量事情,但打了几次电话却没人接。后来在路上遇到他的时候,发现他走路已开始左右摇晃,脸色也不好,眼睛都睁不开。
“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没事,就是感觉太困太累。”陈国平说,大家就把他扶到帐篷里休息,又商量送他去包谷垴乡卫生院。但周清顺坚决不同意,说村里的事情放不下,帐篷还没搭完不能走,他只要休息半小时就好了。
没想到的是,不到半个小时,周清顺状况越来越差,全身疼痛,意识模糊,自己连鞋子都脱不下来。见此情形,家人突然意识到,这些天他光是忙事情,药又被埋了,可能是前一年查出的高血压犯了。
由不得他反对,众人立即把周清顺送往包谷垴乡卫生院。由于病情危机,又由东川医疗队连夜紧急转送至巧家县人民医院。但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医生最终没能挽回周清顺的生命。
周清安说,弟弟周清顺头疼的毛病有年头了,直到去年情况恶化才到昆明的医院做了检查,发现是高血压。“医生特意叮嘱不能过度劳累,要注意休息,按时吃药!”但在抗震救灾一线,周清顺把吃药的事儿抛在脑后。
周清顺从小学习成绩就好,但家里穷,读完初中就回家干农活儿,帮衬其他兄妹六个。如今膝下育有一子一女,由于家境贫弱,主要靠种花椒和农闲时外出下苦力挣钱,为子女上学还欠外债。
在女儿周明丽眼中,父亲虽不爱说话,但对自己要求严格。“他经常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不要再像他一样一辈子待在大山里头!”周明丽从小就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上,暗暗下决心要为父亲争口气。
然而,父亲的突然辞世却给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沉重一击。“棺材是在乡上赊的,安葬费用也是挂的账!”17岁的周明丽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我一定会坚强下去,如果我再萎靡不振,妈妈和弟弟该怎么办?!”
1991年开始担任村民小组长,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累倒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周清顺一心为民的精神赢得老百姓的口碑和组织的认可。
2014年8月13日,周清顺追悼会在他最后倒下的地方—冷家坡龙头坪安置点举行,踏着泥泞、含着悲痛,近200名干部群众自发前往,送这位优秀共产党员最后一程。
2014年8月14日,记者再次踏上冷家坡,现场所有的受灾群众都已得到妥善安置,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村民们说,这一切都与村组长周清顺的努力分不开。
接着回顾的人,是客车司机马永富,在震中,他努力的安全转移乘客,让“一个都不能少”。
“眼睁睁看着对面一整座山倏地就在眼前垮下来,越过河朝我们砸来,若不是亲身经历过,真的无法想象。”2014年8月11日,在云南鲁甸县中医院的病房里,左手受伤的马永富躺在病床上打点滴,脸色苍白。这位37岁的客车司机在云南鲁甸“8·03”地震中,救了一车38个人的性命。
巧家到昭通,这段马永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路,却在2014年8月3日这一天,耗尽了他几乎全部的力气。地震发生时,马永富正驾驶着客车行驶至天生桥路段,一瞬间地动山摇,前方的山体发生坍塌滑坡,车辆所在位置整块路面塌陷,部分车窗被飞来的落石砸碎,乘客都被眼前的场景吓懵了。
马永富发现前方山体坍塌滑坡,当机立断倒车,在客车倒退约七八米时无法再退后,客车原处位置整块路面塌陷:随后,公路右侧山体坍塌滑坡越过河沟,砸坏挡墙直接砸上了客车。
“快下车!”见此情形,马永富立即命令车上旅客下车。“来不及多想,在里面坐以待毙,就是等死!”马永富解开安全带站起来,把车窗上剩余的玻璃打开,与车上带领学生参加足球赛的老师张华观察周边情况,商量选定安全转移路线。由张华领头,分三个小队向远离危险区域的安全地点转移,等待救援。当断后的马水富到达安全地点再回头时,眼前的一幕让大家无比震惊:客车已完全被山体塌方覆盖。
当晚,马永富带领旅客步行了近35公里,每走一截就要和张华清点一遍人数。直至晚上11点半左右,才登上昭通交通运输集团派出的救援车。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马水富感到后怕。“一个人逃生是简单,但作为一个客车驾驶员,肯定要以旅客为重。旅客都懵了,如果没有组织、没有集体的支撑,从哪里走都不知道。还好,车上的38个人,一个也没少。”
马水富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直到他的妻子马光茄端着饭菜走向他,忆及当天两人的通话,马永富的眼角泛起了泪花。
“他打电话时正小跑着,说正带着乘客转移,还不知道能不能出来。万一他出不来了,让我带好娃娃。”马光茄说,她当时坚定地告诉丈夫:“没有万一,你一定要带着大家逃出来。”
地震后,在昭阳区一中足球场上练习的带队老师张华和15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接受记者采访,提起马永富,都竖起了大拇指:“是他救了我们全车人的性命。”
地震发生时,正在山坡上挖洋芋的巧家县马树镇小河塘村52岁老党员、水磨村民小组长胡兴柱丢下锄头,径直向村子里奔去。
组织全组群众安全转移,动员村民投亲靠友,组织青壮年劳力开展抢险自救;配合镇村包保干部査灾核灾、搬运财物、安抚群众,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中,胡兴柱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主心骨”。
“生死关头,共产党员就是要勇敢地站出来,要敢于担当。”面对记者采访,已过知命之年的胡兴柱显得有一些拘谨,和他在大灾大难面前临危不乱、不顾个人安危相比判若两人。但在村民眼里,他是“好样的”。
地震当天,经过胡兴柱的全力组织,下午6时30分左右,全组180余人已全部聚集到了屋外空地上。挨家挨户清点人数,确认无一人伤亡后,他又带领30余名青壮年劳力从房屋简陋的民房开始,挨家挨户查看灾情,把能搬的财物搬出屋外。夜幕降临,他又带领群众冒雨帮助村民搭起避雨的临时帐篷。
3个多月的时间中,受灾群众过渡安置、重建家园等工作接踵而至,胡兴柱夜以继日地奔走于每家每户、穿梭在重建施工现场,指导重建家园设计,帮助村民们扎钢筋、递砖、拌混凝土、砌墙、打板……
“地震中水磨村民小组有46户房屋受损或倒塌,要让8户重建户力争春节前搬进新居。”虽然天气寒冷,但身穿迷彩服的胡兴柱却忙得满头大汗。他说,在恢复重建中,资金、技术和劳动力是制约恢复重建的3大因素,他积极动员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支援家乡建设。在他的呼吁下,村水民胡发富积极响应,先后带领20余人回来参加重建家园。截至2014年11月20日,水磨小组8户重建户全部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春节前搬进新房子成为现实。
“有你是我们的大福气。”村民们说,无论是村民小组长,还是共产党员,胡兴柱都是个热心肠、有冲劲,没有私心、责任心强的人。
“他是一个热心肠、讲公正、有爱心的人。”这是村民对胡兴柱的评价。从带领大家修建“农民发电站”,从创办“生猪养殖场”到“生猪养殖示范园”再到“养殖园小区”,多年来,胡兴柱带领村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的信任才是当干部的根。”胡兴柱说,因年龄问题和身体不好等原因,他几次提出不再担任村民小组长,却都被村民们挽留了下来,村民们的信任,是他坚持当村民小组长12年的理由,而信任是他干好工作最大的动力和源泉。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