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11

2019-07-30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经过三年奋战,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鲁甸地震抗震救灾感人故事。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昭通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鲁甸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兼分管安全副经理马殿敏,在鲁甸6.5级地震发生瞬间,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家人安危,而是客车是否安全;地震发生时,公司在紧急疏散员工,但在办公室值班的马殿敏却第一时间冲进安监室,让坚守岗位的GPS监控员搜索全县城行驶在路上的客车是否安全。这时,他的妻子打来电话告诉他,龙头山镇的岳父、岳母和7岁多的外侄被埋,岳父已经确认遇难。安排好工作后,马殿敏立即接上妻子驱车赶往龙头山。

去往龙头山镇的道路已经中断,两人只能手拉着手,深一脚、浅一脚地搀扶着前行。两公里的道路走了一个多小时,比大半辈子走过的路还要刻骨铭心。赶到岳父家时,岳父的遗体早已冰冷,岳母左臂被横梁压住无法动弹,被埋在废墟里的侄儿也正在救援中。

此时,责任与担当涌上马殿敏心头,草草交代妻子留下安慰老人后,他带领村里急需转移的人员转回县城。当天晚上,他就组织了3辆客车往返于灾区18个来回,疏散受灾群众和运送救援人员300多人次。

第二天,随着救援人员的增多,为了让救援人员补充食品和饮用水,根据抢险救援指挥部和集团公司的指令,马殿敏带领公司员工在客运站和通往龙头山方向的西门垭口分别设立了临时服务点,抽调干部员工24小时轮班值守,为受灾群众免费提供矿泉水和干粮。

第三天,随着各地救援人员和回家寻亲的人员越来越多,得知县城到西门垭口两公里路没有通行客车,马殿敏又带领客运站10名员工利用私家车成立了“昭交集团鲁甸分公司员工抗震救灾爱心车队”,每天运送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到灾区乘车点,再转乘公司的客车进入灾区。此举受到大家的赞誉,被称为“抗震救灾中最美的流动风景线”。

天不亮就出门,深夜才回家,顾不得看一眼去世的岳父,也无暇顾及在附近住院的岳母。大难面前,正是有了马殿敏这样的人,半个月时间里,昭交集团鲁甸分公司的客车往返灾区共运送972趟,共运送3万多人次,在有力保障受灾和救援力量的同时,没有发生一起交通安全事故。

由于受地震影响,家住县城的马殿敏一家的住房严重受损,在需要帮助之时,他却为灾区捐赠了1000元钱。在他心中,作为昭交人,“灾难面前更要敢于担当。”

这次地震的震源浅、烈度大、强度高,而震中就在龙头山镇。李善云,是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2013年10月受市委组织部选派到昭通侨通公司挂职锻炼,挂职期1年。

地震发生时,他正和家人一起在洗车场洗车,随手拿起手机一查,“6.5级”!震中龙头山镇!恍如晴天霹雳,李善云一下子惊呆了。自己工作过两年多的龙头山镇属典型山区乡镇,土木结构房屋居多,民房抗震性差,震级这么大,灾情有多重?简直不敢想象。他立即拨通镇计生站站长柏彦洪的电话:“你在城里没有?好的,马上来西门洗车这里接我……”妻子在一旁好心地提醒:“你现在在外挂职,里面有临时党委书记,你这样去恰不恰当?”“有什么不恰当的,我是党员,灾情就是命令,里面的受灾群众需要帮助……”他一句话就回了过去。责任重于泰山,来不及多想,和柏彦洪会合后,急速驱车赶回龙头山镇,当到达沙坝村时,塌方堵塞,交通中断,伤员不断涌出,灾情一窥可见。他心急如焚,马上向县领导简要汇报了灾情的严重性。群众的呼喊声、救命声在心中回荡,赋予了他无穷的力量。时间就是生命!李善云跳下车从沙坝村一路奔跑,一路攀爬,拼命赶路,一路上不断告诫自己不能歇、不能停,里面的群众需要自已……“我虽然在外挂职,但还保留着书记职务,而且我对镇上的情况熟。

当书记这两年,我走遍了镇里的11个自然村、上百个村民小组。组抗震救灾,我是最合适的人。作为党员干部,冲在一线,我责无旁贷,”他说。

刚抵达龙头山骤马口,手机响了,县委组织部通知:龙头山镇发生地震了!你挂职期提前结束,立即返回组织干部群众抢险救灾。“我已经赶到了,灾情很严重,请赶快组织救援队伍进来,我随时汇报里面的情况……”

李善云跑步进入龙头山,映入眼帘的是惨不忍睹的场景,震前的龙头镇彻底消失,老街地面开裂,桥梁坍塌,道路阻断,断壁残垣,满目疮,镇政府大门两根门柱斜靠在一起,牌匾斜跨依很在门柱上,办公大楼正正斜斜,摇摇欲坠,民房夷为平地,一片废墟,群众伤亡惨重。哭声、喊声和各种杂声交织在一起,一片混乱场景,此场此景,如同一把锐利的长剑直插他心中,手颤抖、心流泪、眼发黑,一时缓不过神来,一时间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

他稳定了一下情绪,再次用手机断断续续地向上级报告了灾情,立即着手组织干部群众抢险救灾。

受灾群众惊慌失措,镇民政所职工罗正雄手拿小喇叭,在废墟中反复地呼喊着:赶快撤离,赶快撤离!李善云一把抢过喇叭,站在废墟高处大声喊道:“我是镇党委书记李善云,你们赶快把老人和小孩撒离到灰街子河滩上,那里安全,有劳力的赶紧参加救人,赶快行动……”随着一遍一遍的呼喊,在随后赶来的镇干部组织下,老人、小孩开始有序向安全区域转移,年轻的三五成群地开始扒砖头救人。

到达龙泉社区,正好遇到堂妹李善敏,跑过来抓住他的手,泣不成声,艰难地说:“三哥,善聪大哥不在了,你赶快组织人把他刨出来吧!婶婶和侄儿子也不在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他永远失去了哥哥、婶婶、侄子和表弟媳等亲人,他何曾不想把大哥从深埋的地下先挖出来呢?可是,眼下最重要的是抢救活着的生命!强忍着泪对她说:“先保活着的人,你们赶快撤离到安全地带,有劳力的回来跟着救人。”

老街人口密集,房屋倒塌严重,在往废墟赶的时候,几位好心的群众握住他的手说:“书记,里面非常危险,你不能再往前走了!”“我得去!不然不清楚里面还有没有人。”李善云一边说,一边拿着小喇叭沿街叫喊,把一些滞留居民陆续劝到了安全地点。“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之下,凭心而论,谁不害怕,但是,如果我们都撤走,自己安全了,那受困人员怎么办?我还算是一个合格的镇党委书记吗?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是党组织培育起来的党员干部,不能犹豫,更不能退却,在群众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候,冲锋在前,抢救群众生命财产,与群众共同渡过难关,这才是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后来记者采访时问他当时的感受时,他这样朴实地回答了记者。

地震当晚10时左右,四周一片漆黑,露天抗震救灾工作会在微弱的发电机灯光下紧急召开,天突降瓢泼大雨,躲雨的塑料布都找不到一块,绝大部分群众和干部都站在大雨中开会,大家浑身都被淋透了,他一面认真听取会议精神,一面用电话了解灾情,安排镇上职工开展救灾工作。镇上的一个职工找到一把伞悄悄递给他,他回绝了:“这个时候,群众都在大雨中淋雨,我不能搞特殊。”一直到黎明,雨才稍微停住,他看到镇上两个干部挤在一条小木凳上,连忙也挤了坐下去,两名干部赶紧站起来:“书记,你好好坐着休息下!”他一把拉住两名干部:“快坐下来,我是太冷了!大家挤在一起热乎一点。”地震后的三天,李善云基本没合眼。“前一天晚上才稍微眯了一会儿,今天早上六点就又起来了,一想到灾情我就睡不着。”他说,“这几天走路多,脚底下磨出了泡,衣服也好几天没换了,出了很多汗,湿了干,干了又湿,没办法。”他和同事调侃时说:“前两天吃得太缺了,半路见到熟人手里拿着半瓶矿泉水都会跑上去要一口喝,两天没上过一次厕所,全被汗水代替了。”

地震后三天,在桥梁中断、道路不通、交通不畅的情况下,李善云每天要在骤马口和灰街子往返十余趟,协调处理尸体火化、死者家属安抚、受灾群众安置等工作,一天下来要走30多公里路,脚上起了水泡也要走,每走一步,水泡钻心得痛,但他从来没表露出来,能搭上一小段摩托车坐就是那天最舒服的时刻。李善云连续工作了70多个小时也没有体息过,由于缺少睡眠,走在路上头都是昏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干部、党员稍微吃不了苦,说几句牢骚话,在群众当中就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他们亲人死的死,伤的伤,房子也没有了,他们会更悲观,叫他们还怎么活,所以大家吃点苦受点委屈不要摆在脸上,对受灾群众态度一定要好,要耐心,要给他们看到乐观积极的一面,要看到希望,要让群众知道,在灾难面前,党和政府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由于讲话太多,李善云在地震的第二天,噪子严重充血,基本就讲不出话来了,但每当群众来找到他反映问题和困难,他都会耐心细致地解释。5号这天早上,他才用沙哑的嗓子答复走青山社的一帮村民,八宝村的十多个村民气势汹汹地找到他:“李书记,我们村死了40多个人,老人、小孩到现在住的帐篷没有,吃的一颗米都没有,是不是政府不管我们了……“大家不要急,现在情况是这样的,由于葫芦桥无法通过,救灾物资暂时运不过来,但物资都在来的路上了,我们在积极协调钢架桥的架设进度,桥一通,你们上面几个村的物资都就有了,到时你们到村上领好吗?”短短几句话,他不断伴着咳嗽和干呕吃力地讲了5分钟,整个过程,李善云始终不急不躁,面带微笑地答复来访群众,镇办公室主任李欣多赶过来解释道:“书记已经答复你们了,他昨晚到现在还没睡过一小时以上,嗓子都哑了,半小时前他还安排我统计你们上面4个村的急需物资数量,你们的事他都放在心上的,你们先回去吧!”十余个大汉听了解释没了才来时的气势汹汹,面带愧色:“书记,我们不知道情况,不好意思了……”“没事,我是书记,你们找我是应该的,我们的心情和你们一样急,但灾情那么大,我们要一步一步地来,保证不让任何一个受灾群众冷着、饿着,这是我们的责任!虽然灾难破坏很严重,但我们有这么善良朴实的群众,有这么好的干部,还有党和政府及全社会支持,我们一定会渡过难关的!”就这样,八宝村的十余个村民得到满意的答复回去了,在灾后的十多天里,李善云每天要接待这样的上访几十起,没见他发一次火,他都力争让每一个来访群众得到满意的答复。

2014年8月7日8时,李善云一路小跑到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带几名省里的专家去5公里之外看预设的垃圾填埋场,原本不足15分钟的车程,走路要整整1个半小时。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省里的专家注意到,这个垃圾填埋场的选址正处于河的上游,如果再发生余震,投入的垃圾可能会下沉,会直接导致河流污染。

尽管李善云已经筋疲力尽了,但他没时间解释,随即带着几名专家又跑去15公里之外的山场处,那里过去曾是一个露天垃圾场,但山体滑坡让这条山路拦腰截断,正在抢通道路的解放军官兵说,最迟也要明天通车,想去助查,要从山背面的另一条小路爬上去,海拔2200米。爬上山头,他身上黑白相间的汗衫在混土与汗水的作用下,早已不见了本色,此时,火的光直射到他通红的面频上,几乎变成了紫色。

这番长途跋涉后,省里的专家告诉他,这个位置只算初步通过,但还要等环境厅最终验收,李善云高兴得像个孩子,他笑着说:“心里这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回到临时指挥部,已是中午12时17分,他喝了今天的第一口水。

直到午后1时05分,他终于有时间吃上第一顿饭,碗里的白菜汤泡米饭,被他在5分钟内一扫而光。

而在这时,电话又来了,有人催他赶紧去葫芦桥村的物资发放点看看,有的行政村目前仍没收到救助的物资。放下饭碗,李善云疯了似的往那里赶,一位名叫蔡顺富的老人在物资发放点门口呆呆地等着。他冲过去把握住老人的手,安慰说,由于去山里道路被堵,只能靠受灾群众的摩托车自行运送,但最迟明天就会有吃的入户。“假如还没送过去,我会走路送到你家里。”老人听到这番话,一个字都没说出来,站在一旁默默流泪。

下午5时29分,在向省里的领导汇报完工作后,这位“铁人”已经走不动路了,回到办公点,才发现左脚磨出三个血泡。他不想让别人看到,悄悄转过身用手捏了捏,穿上了那双已泥泞不堪的球鞋。

“您现在好些了吗?”

“没事,稍稍歇口气就好了。”

“您过去就是一个玩命的人?”

李善云摇了摇头说:“我只是做到一个官员应尽的责任和担当,如果不是地震,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会有这样的体能。”

夜晚来临,奔跑一天的他终于同意坐下接受记者的采访,但他沙哑的嗓子,儿乎说不出一句话,不停地咳嗽。

记者问他,此时是不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候?

李善云想了半天,点了点头,然而还未等他回过神来,手中的电话再山次响起。他说,前线指挥部要他晚上8点半去开会,汇总一天以来百姓的需求和物资分配情况。“今夜,可能又睡不着觉了。”

2014年8月8日中午,中央台的两名记者见到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时,他正顶着炎炎烈日,忙着指挥十几辆摩托车给银屏村等几个受灾严重的村子运送救灾物资。“刚才有村民给我打电话,说那边路断了,村里缺少救灾物资。我得赶紧让镇里的摩托车队先送些油和米过去。”李善云对记者说。几天来不停奔忙,他的嗓子一直沙哑着。“灾难的降临,谁都不愿意看到,但我只有两只手、两只脚,我想去看望每一个受灾群众,但我还是顾不过来,”他向记者承诺,在未来的日子,会挨家挨户看望他们。李善云甚至委托记者,“请您用报道告诉受灾群众,我一直是用心去做事,委屈他们了……”

地震后的十多天,下二塘社的社长跑来镇上找到李善云,说村里房屋全倒了,但由于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受灾群众都搬到帐篷里住了,政府发的米油都有了,生活暂时没问题了。想感谢一下党委政府,无论如何都要书记去村里陪受灾群众吃顿饭,李善云听后批评社长说:“你没说真话,你是在责怪这么多天了我没去看望大家。再说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目的是不让每一名受灾群众再受灾,不需要大家感谢,你们来请我吃饭,我一定会去,但不是接受你们的感谢,主要是代表党委政府去看望大家,看看还有什么我们没做到的,我们还要做的……”工作到下午6点,李善云叫上镇长和儿名同志一同前往下二塘村,由于受连降雨和道路塌方影响,车辆走了一半就无法通行,李善云带着大家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行进着,一脚下去要带起1斤泥土来,“书记,要不打个电话别去了,路太难走了,晚上回来摸不着路太危险,再说这时候去村里吃饭怕不恰当,万老百姓提点什么要求也不好回答。”一名同事劝道。“不行,我答应了老百姓的事一定要做到,这个时候老百姓需要看到我们,我们不是去吃老百姓的饭,目的是让老百姓看到,在灾难面前,党委政府没有忘记他们,没有失信于民……这样的饭我们一定要去吃。”当到达村里时,天已经基本黑了,60多个村民做好了热腾腾的饭菜迎接他们,李善云和村民们在一片样和的气氯中共进晚餐,受灾群众也暂时忘记了地震的痛楚,李善云也向村民传达了党委政府的问候,并宣传了一些物资发放的政策。“在基层工作,光有满腔热情还不够,还得知道什么时候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下步的工作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走遍龙头山的每一个村社,看访每一户村民……”回来的路上,李善云笑着对几名年轻的同事分享着工作心得。

地震发生后的很多天,李善云没有回过一次家,只是每晚躺在床上和妻子通个电话报个平安,问候一声80多岁的父母亲,和还没睡觉的女儿聊上三五分钟,每晚电话中听到女儿撒娇的声音对他来说就是一天辛劳最大的慰藉,每次挂了电话,这个在群众、领导、同事眼中坚强的汉子都会双眼湿润地对着天花板发一会儿呆。19号的傍晚,妻子带着女儿悄悄地跑到镇临时办公点见到他时,给了他地震以来最大的惊喜,惊喜过后随即就责怪妻子跑来添乱。女儿不懂事地看着住的活动板房和折叠床兴奋地叫了起来:“我爸爸这个床太板杂了嘛!”他乐观苦笑着回答:“孩子,拿你的席梦思床我都不换哟!受灾群众住的更板杂,但是是在不久的将来……”短短相聚了一个小时后,家人要走了,同事们都劝他送家人回去,路上太危险不安全,顺便回家一晚,但被他婉言谢绝了:“现在灾区更需要我,过了这段时间再说。”妻子和女儿回去的路上是随时可能下坠的滚石。

镇党委书记是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为其中的领头雁和带路人,李善云的身上没有特别的闪光,有的只是求真务实、踏实肯于的工作作风。“怕群众没饭吃,没衣服穿”一守就是三天,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彰显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领群众走出困难,越过灾难,这样一种敢于担当的情怀让人肃然起敬。这样的党员干部身上直接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体现了接地气的要求,更体现了干群间亲密无间的关系。鱼水情谊在天灾前显得无比的珍贵,更能凝心聚力,确保灾后能够重建美丽的家园。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