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17

2019-08-05 23:30-23:59 责编:吴恪瑾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提起鲁甸“8·03”地震当晚指挥18名群众安全转移的经过,鲁甸地方公路管理段段长张焜说:“其实,没有什么值得宣传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危难时刻,安全转移群众是应该做的。”

2014年8月3日鲁甸地震当天,张焜到鲁甸县龙头山镇检查之前遭受泥石流灾害损毁的道路恢复情况,从天花板电站返回县城的途中,车行至朱家湾隧道附近,等待交通管制单边放行时,地震突然袭来。忽然间,大地剧烈摇晃,山石飞速滚动,一幅天崩地裂的景象。看到危险逼来,张焜和驾驶员急忙打开车门便跳。这一跳便滚下了山坡20米开外,高度近视的张焜眼镜也摔了找不到。就在张焜和驾驶员跳出的瞬间,他们乘坐的车被严塌方掩埋,两人幸免一难。

到公路上时,余震袭来,又把张焜甩下坡去。多年前就患有糖尿病的张焜,之前一直注射胰岛素,医生再三要求他住院,由于工作太忙,就没有住院。当天到龙头山检查工作,由于一直奔忙长时间没有进食,导致发生低血糖,加之在跳车时全身又多处被摔伤,张焜感到头晕目眩。

在驾驶员赵师傅的扶下,张焜好不容易才从坡下爬到公路边,这个时候,因为道路中断,很多南来北往的商人,回家群众归心似箭地慌乱了起来,可是余震还在随时发生着,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

通过到四处观察,加之多年的道路建设工作经验,张焜觉得如果让群众冒着余震模黑赶路,很有可能面临危险,在这深山峡岭之中,较为开阔的牛栏江大桥成为了相对安全的地方,于是,他和驾驶员商量决定,一定要做通群众的工作,暂时安顿在牛栏江大桥上,等到天明再作打算,但是,要让群众安心驻守桥上谈何容易,因为很多群众都想赶回家去看个究意,尤其是其中一个妇女当得知自己丈夫在地震中受伤,无论如何出要拉上嫂子赶夜路回去,张焜和驾驶员苦口婆心地劝道:“你丈夫已经受伤了,现在路又不通,而且到处都在滚石头,万一你们再发生意外,岂是雪上加霜?再说,虽然他受伤,肯定有左邻右舍的群众帮助他,而且我们的救灾部队正在往灾区赶,有的已经进入了灾区,”通过推心置腹的劝解、安抚之后,大家终于安静了下来。

过一会儿,人群中又开始躁动了起来,有人从微信、微博上了解到两个水库有可能决堤,在桥上也是等死,何不各自走了碰碰运气?兴许还能有条活路,群众中有人这样的思考着,张焜和驾驶员又为大家普及知识,告诉大家水库在设计施工时一般抗震等级都是非常高的,6.5级地震应该不至于把水库震决堤,而且离大桥很远,退一万步说,就算这两个水库真的决提,在牛栏江大桥上也是安全的,万不能听谣信谣,更不能以谣传谣。

当夜,张焜和驾驶员与群众就是在不断的安慰和争论中度过的,大家一起经历了风吹雨打,一起经历了电闪雷鸣。

漫长的黑夜终于最去,天渐渐放亮,张焜和驾驶员商量只有到附近的镇上能找到辆车,于是决定带领群众从牛栏江大桥徒步到巧家包谷镇,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午12点到达包谷街。18名群众除一名在选生中被飞石砸断手,其他的均无大碍。有个群众跑过来紧紧地握住张焜的手说:“同志,听你们的没错,要不是你们,我们不知道是死是活。”说完这句话后,泪水夺眶而出。和群众话别后,张焜和驾驶员找到了一辆车。坐上车后,张焜才发现,自己全身多处被摔伤,伤口不停地流着血。

坐上车没多长时间,张焜接到鲁甸县交通局局长张顺云打来的电话,告知因为其在龙头山镇救灾出不来,市里要开堰塞湖处置会议,让张焜代他参加会议。

接到电话后,张焜顾不得处理伤口,也顾不上每天都要按时服用的糖尿病药,更顾不上吃点东西,直奔昭通画苑宾馆参加会议,会议开到5日凌晨3点多,张焜又返回灾区参与救灾。

鲁甸县交通局办公室主任郑宁说,作为震后保通领导小组小组长,张焜的工作压力非常大。他主要负责龙头山镇沙坝村至乐红,龙头山镇至八宝村,牛栏江大桥至天花板,翠屏至银屏至西屏至龙井村的道路扩宽保通工作,这几条路加起来总里程有100公里左右,张焜每天都要驱车沿路巡查指挥。一天下来,来回巡查路程都在200公里以上,前期救援阶段的保通任务极为繁重,工作压力特别大,但是转入恢复重建阶段也并不轻松,因为所有的恢复重建建材都必须通过这些道路才能运进灾区去,而吨位较重的货车对道路是个极大的挑战,张焜和同事们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保通形势。

鲁甸地方公路管理段的工程师陇富贵说,自地震以来,张焜都是早上6点过出门到灾区一线,回来时都在凌晨了,天天如此,有时半夜想起某处危险路段没有放置安全提示牌,他也会亲自落实。地震后,张焜带病带伤坚持工作,带领技术人员3天就拿出了全县公路路网恢复建设规划。

陇富贵还介绍说,自从2009年张焜担任段长后,用一年时间就扭转了以前全县地方公路养护落后的被动局面,养护工作2010年至2012年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第三名,2013年被评为全市第二名。鲁甸路网结构改造安保工程及危桥加固工程在全市项目最多,实施效果最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鲁甸地方公路管理段抓住施工的黄金时期,对沙坝大桥进行了维修加固,在本次地震中不但没有受损,还成为了进入龙头山镇、乐红乡绝大部分村唯一的生命通道,对救援和恢复重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面对不顾个人安危、不顾伤病的身体,积极有效地参与救援工作,张焜平静地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公路管理段的段长,我只是尽到了自已的职责。”

在地震中,巧家县新店镇开基村大学生村官杨德坪,也值得我们回顾。

家,在地震中严重损毁,90岁的奶奶及五六十岁的父母拥挤在一顶帐篷内。

他,震后6天没有踏进家门半步,第七天回家,母亲骂他“不孝子”出了帐篷,他眼里噙着泪水,心中默念“请原谅,等救灾告一段落,我一定好好孝敬你们”,头也不回又投入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

这名“不孝子”,就是巧家县新店镇开基村大学生村官杨德坪。然而在群众心中,他却是一名“好村官”,是灾民们危急时刻的依靠。

2014年8月10日,记者在“8·03”地震巧家新店重灾区开基村下寨村民小组见到了杨德坪。当时,他穿着一件白色T恤,扛着一袋大米向帐篷跑去,豆大汗珠不停地从额头往双颊、脖子淌,白色的T恤都已经发黄了。由于太忙,只好等他搬完大米后,在赶回村委会的路上,才边走边进行了采访。

“大灾面前,村官就是老百姓的主心骨。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必须扛好大学生村官这面旗帜。”这是杨德坪所讲的第一句话。

地震发生时,正在地里和父母摘花椒的杨德坪看到山上的石头滚得乌烟瘴气,无数村民的房屋也瞬间遭到损毁,他来不及和父母交待太多,也没有回家,放下手中的袋子,立刻飞奔到村委会,利用山洪预警喇叭组织村民转移到安全地点。随后,他又前往7公里远的松林坡村民小组,看望前不久因车祸失去子女的瘫痪老人廖开贵,看到老人家只是房屋垮塌,人没有受伤,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但他意识到,余震还会继续,必须将这名老人转移。杨德坪立即叫上两名村民,避让着山上的滚石、历经着余震的摇晃,天黑时终于把老人背到了安全平整的地方。

此时,天空乌云密布,即将又有一场倾盆大雨。杨德坪嘴里说了一声“糟糕”,水都顾不上喝一口,拿上电筒就去各安置点,指导村民、帮助老人孩子搭建帐篷。帐篷还没搭建完毕,天空下起了大雨,但他没有退缩,动作显得更加敏捷。等安顿好周围的村民后,已是深夜,他才想起自己90岁的奶奶和父母,还不知道家里究竞如何?打电话给父母,却始终无法接通。想也无用,他干脆不去想了,找来村委会成员,商量抗震救灾相关事宜,不知不觉,东方已露出了鱼肚白。

看着天际的一丝光亮和高耸入云的连绵群山,杨德坪突然意识到,此次地震那么厉害,道路必然阻断,外面的救援队无法进来,而且通过手机上网得知震中在鲁甸龙头山,震中及巧家包谷垴等地受害更严重。在受灾面广的情况下,仅靠开基村委会的干部力量远远不够。他脑海中浮现出以往救灾的场景,不由而然想到了灾区中的“小红帽”。杨德坪似乎看到了希望,立即打电话联系就近的朋友,组织了一支以大学生、高中生为主的志愿者团队。该团队由11人组成,仅震后第二天,便开展前期群众转移安置和思想疏导工作500余人次。

道路抢通后,各种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进入了开基村。根据安排,杨德坪率领自己的志愿者团队,白天与体力挣扎,负责全村的物资搬运、物资发放和转移群众等工作。在物资发放中,杨德坪制作了收货清单、发放清单、群众领取清单“三张清单”,有效确保了物资发放快捷有效,收货清单登记清楚。发放清单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由村民小组长签字领取,群众领取清单也要求群众签字按手印。夜晚,杨德坪又率领自己的志愿者团队,与思想较量,深入安置点对灾民进行思想疏导。当问他为何深夜还要到灾民安置点做灾民思想工作时,他说:“习总书记说了,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当前余震不断,群众最放不下家里的财产。只有做好心理疏导,群众才能安心转移,只要人在,什么都在。”尽管杨德坪带领志愿者三番五次疏导村民思想,但还是会有少数村民悄悄回到家里。

在救灾一线,杨德坪就这样忙碌着,三天两夜连续未合眼。震后第七天,他才回过家一次。据杨德坪家周围的一些村民介绍,杨德坪9号晚间回到家时,他与母亲吵了几句嘴,他母亲认为他怎么不给家里多发一顶帐篷。在杨德坪心里,手板手背都是肉,只有公平,才对得起良心,才对得起大学生村官这面旗帜。

杨德坪是2011年考取的大学生村官,当时本可选择在条件较好的地点工作,但他放弃了,选择了偏远落后的老家。2014年考教师,以他优异的成绩,本可选择许多乡镇中学,可他还是选择了开基小学,走上七尺讲台。

“家乡,无论再偏远、再落后、再困难、再艰苦,它都是我的最爱,在离开大学生村官这个工作岗位前,遇见如此大的灾害,我怎能只管自己,我要把大学生村官的旗帜扛到最后一刻。”采访结束,杨德坪说话时,语气是那么得坚决。

接着说的人是鲁甸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马茜:

地震突来,她急先锋一样带人奔向重灾区抢修公路;回到办公室,她如一位老会计一样地组织核灾报灾;她还是单位的后勤“大总管”,一匹奔跑在灾区的“千里马”。

2014年8月3日,得到准确信息的马茜赶紧打电话给交通运输局在家的几位领导,作为交通战备办主任的她,要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她和几位领导就近组织机械和人员前往龙头山方向抢修道路。

“妈妈,太危险了,我不要你去!”10多岁的小女儿拉着马茜的手,不愿意松开。

“妈妈是党员,这是工作,更是责任。”马茜松开小女儿的手,急忙向单位办公室跑去。

“请你们公司的机械赶紧到昭巧二级公路沙坝地段来挖推垮方”,“听说沙坝到龙头山公路全部被垮方堵断了,你们公司的机械在龙头山,那就直接从龙头山集镇上公路去抢修!”:“这条路是通向震中的生命线!”……马茜一边打电话安排机械、油料和人员,一边和总工程师李云曦、基建股长何兆平等5人向龙头山赶。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余震一次一次地发生,看似柔弱的马茜,披着一头短发,和一群汉子一起,站在风雨中,组织着道路施工,全然不顾山上不时滚下的石头和塌方泥土,期盼着道路早一一分钟抢通,给灾区群众多一分钟的救援。

马茜1972年出生,云南财经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鲁甸县财政局,先后在多个股室工作和负责,2002年入了党,2009年12月升任鲁甸县审计局副局长,2012年12月任鲁甸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是鲁甸县有名的“老会计”。

8月5日,马茜被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回到县城,负责交通系统灾情调查、核对统计和信息上报工作。

虽然回到了县城,但马茜一点也没有闲下来,她一方面要参加县上的各种会议,一方面还要向乡镇和各村收集统计公路损毁情况。作为“老会计”,马茜总是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每一个上报的项目和数据,都认真核对,尽量做到准确无误。30天中,鲁甸交通运输局先后向地震、发改、民政等部门和上级交通部门报送了上百条信息和20多次不同口径的报表。

地震后,分管后勤工作的马茜自然成了后勤服务的“大总管”,一线需要什么,她就尽力提供服务。

救灾一线的辛苦,马茜是深有体会的。2014年8月3日下午到2014年8月4日的30多个小时里,她在灾区只吃了一小点糕点,水都没得喝一口。

2014年8月5日开始,鲁甸交通运输局在龙头山指挥部开起了伙食团,马茜带领在县城的四五位同志,担起了向伙食团供应物资以及协调机械用油等重任。

“8·03”地震,导致县交通运输局10多名员工家庭不同程度受灾。其中与交通工作有关的一名安全观察员和一名爆破员遇难,一名合同工父亲遇难。马茜上门安抚这些受灾员工和家属,积极上报灾情,帮助他们争取补助。2014年8月11日,在龙头山镇营屏村参与公路抢通工程的枭锐公司一台挖机滚下了山谷,幸好驾驶员“飞”出。马茜组织人员上报了相关材料,按设备折旧和残值折价后帮枭锐公司申请到补助资金25.6万元。

抗震救灾30多天中,马茜至少有5个通宵没有休息,平时一般一晚也只睡三五个小时,总是在奔跑和电话中度过,人明显瘦黑了很多,30多天没有修剪的短发已齐肩长了。小女儿心疼地对她说:“妈妈,我发现你这30多天好像老了10岁一样”。

还有这样一位,17岁儿子在地震中不幸遇难,他却强忍悲痛,团结带领村民生产自救,在救援物资到达前捐出5000元解决受灾群众6天的基本生活困难他家并不富有,两个儿子读书,妻子常年多病,早己负债累累,而自己也因患有肺结核病,救灾期间时常高烧不退。

他,就是巧家新店镇青山村榔树村民小组长张家宝。

“哥,发生地震了。你儿子张志在从家去昭通的路上不幸遇难,村中大多房屋倒塌……”2014年8月3日下午5点,正在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治疗肺结核病的张家宝,接到弟弟张家富打来的电话,犹如一个晴天露需,让他及陪同看病的妻子悲痛万分、伤心欲绝。

迅速办理出院手续,夫妻俩立即乘车连夜往家赶。

到家已是4日凌晨,儿子的遗体已被张家富等人抬回。看到儿子的遗体,妻子哭得晕了过去。张家宝紧咬下嘴唇、强忍泪水,心中默默念明,“我作为男人和村民小组长,不仅是妻子的依靠,也是村民的主心骨”,决不能被难击倒。”买了口相材将儿子简单安埋后,立即组织村民开展生产自救。

在张家宝的组织下,榔树村民小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4户100余人但由于交通阻断等原因,救援物资难以及时到达,吃饭成了最大难题,看着有家不能归的村民,想起儿子平时帮助村民情景,张家宝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捐出价值5000余元的大米、肉、蔬菜等物资,解决了救灾物资到达前6天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难题。

其实,张家宝一家早已负债累累,妻子常年多病,经常到省、县医院进行治疗,花费了七八万元。大儿子张勇刚从昆明滇池学院毕业,小儿子张志刚满17岁,2013年考入昭通民达中学,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从小就非常听话、懂事、乐于助人。

2014年6月底,张家宝到巧家县中医院做痔疮手术,做全身检查时得知自己患了肺结核病。服药一月,病情有所好转,张家宝想进一步治疗,便到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医生叮嘱他要按时服药,一周要抽血化验一次,一个月要复查一次。然而,地震发生以来,张家宝整天忙于抗震救灾,顾不上吃药,每天都会发高烧,高时达39.8度,最近几天都在输液。张勇介绍说:“病情很不妙,想带他上昆明去做进一步治疗,可怎么劝他都不去。”

“官虽小,但责任重大,在这般灾难面前,更多是靠村民生产自救、团结互救,没有我这个村民小组长,抗震救灾就没有凝聚力,这可不行。”

问他为何不去昆明治病?张家宝总这么回答。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