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2014年8月3日,安静样和的鲁甸被地壳无情撬动,6.5级地震给昭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断增加损毁建筑和伤亡生命的数字敲击着人们沉痛的神经,而位于震中的中电投牛栏江公司受灾严重,所属天花板电站机组全停、道路全毁、库区岸坡开裂,情况十分危急,信息不通。但该公司临危不乱,在积极开展抗震自救的同时,把人民安全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为灾区群众提供了方便,在灾后重建开始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地震造成红石岩出现堰塞湖,库容一度达到6000万立方米,如果垮塌决堤,对下游的村镇和人民将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在灾难和社会使命面前,天花板电站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放水弃电腾库保民的责任。因为库内水位下降速度过快,会造成岸坡失稳,产生更大的次生灾害,公司第一时间组织水电和大坝专家,通过对数据研究和精细分析,确定了下泄方案,在保证岸坡稳定的前提下,迅速腾空7000万立方米的库容,天花板混凝土拱坝就像一个巨人,挺起胸膛迎接堰塞湖决堤下泄洪水。后来,经过计算,天花板腾库的直接损失1200万元。但是,在危机关头,大家都没有想过经济的问题,宁可自己受损失,也要保证人民的安全。
地震后,天花板电站厂区附近所有道路被塌方和巨石中断了,手机也打不通,夏季高温天气降雨量大,很多受灾群众和回家亲属步行经过电站时,天花板电站积极为受灾群众提供休息、避雨场所,并为他们提供于净的饮用水、干粮及通讯电话。让受灾群众和家里能够通上电话,那时候的一声平安真是让人体会到家书抵万金的感慨。2014年8月4日,救援官兵徒步进入灾区,电站马上腾出休息室和会议室供60多名救灾官兵住宿,并让12名官兵和电站坚守人员一起在中制室休息,先后接送救援部队官兵7次,尽可能向救援部队新闻报道组和医疗救护组提供帮助,并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完成救援、测量等各项应急救灾工作。公司后方组织机关人员给电站现场送应急物资,由于道路不通,机关的同志们冒着余震,人背肩扛穿过塌方滑坡的路段,不但保证了现场人员的生活,还给受灾群众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由于当地村民的生活用水源头在清水河中部,离天花板电站生活区约6公里,其中1.5公里沿清水河逆流而上,根本没有道路可行,而且山势陡峭,行走都特别艰难,途中还经过一条岔河,遇到下雨涨水的时候根本无法通行。输水管路被地震落石砸毁后,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的生活用水出现了困难。牛栏江公司总经理上官朝锋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受灾群众的生活饮水,我们来不及排查设备的损毁情况,电站人员冒着不断的余震和飞落的滚石,对引水管路进行排查,发现了多处损坏点。为了尽快抢通水管,公司出高价在昭通聘请专业的队伍,在公司负责人的带领下到现场冒雨施工。由于余震不断,水管抢修好了之后很快又被砸坏,特别是2014年8月16日、17日,暴雨一直不断,致使清水河涨水,加大了水管抢修的困难,无法穿越清水河进行抢修。但抢修人员不畏艰难险阻,仍然冒雨坚持上山进行抢修,直至当天晚上18点,供水管路再次恢复,但零点左右又被砸断。就这样,抢通以后被砸断,砸断就抢通,反反复复10多次,只为了保证受灾群众的正常生活,大家无怨无悔。”天花板电站站长吴林说:“在抢修水管过程中,余震不断,如果滚下来一个大石头,我们的抢修人员就没命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中电投牛栏江公司在政府的领导下,和当地群众、救灾官兵并肩战斗,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灾区同胞,坚定了战胜灾难、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泥石流是指存在于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出现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者是在连续降雨发生之后。另外,需要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有利于把上述松散物质和水源集中的陡峻地形和地貌。西南地区是我国泥石流高发区。在山洪泥石流多发季节,应该及时收听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并采取防范措施。
回顾到这,也顺便给大家做一个提醒,做为个人,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山洪泥石流?怎么躲避呢?
在首先及时认真收听是否有暴雨的天气预报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山洪泥石流的前兆来判断。
第一是看。观察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伴有较多的柴草树木,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第二是听。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声,哪怕极其弱,也可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另外,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振动声,也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面对泥石流发生,如何防范就显得很重要。
1.在泥石流多发地区的居民要随时注意暴雨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到时措手不及,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积极做好防范泥石流的准备。
2.在上游地区的人,如果发现了泥石流症状,应设法立即通知泥石流可能影响的下游村庄、学校、厂矿等,以便及时躲避泥石流。
3.在泥石流易发地区的居民,不要留恋财物,听从指挥,迅速撤离危险区。
4.在沟谷内逗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5.发现泥石流袭来时,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向与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上面爬,且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6.千万不要在泥石流中横渡。
7.在泥石流发生前已经撤出危险区的人,千万不要返回收拾物品或锁门。
8.尽快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说完水利部门,我们再来说说广电人,“铁肩担道义 大爱存天地”。
8月3日16时30分,昭通鲁甸发生6.5级地震,造成广电系统设施设备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4300万元。其中,无线发射台站受损5个;凉风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广播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1KW调频广播发射机因地震造成供电电压波动导致烧坏;鲁甸、巧家、永善三县23928套直播卫星“村村通”设施和3120套直播卫星“户户通”设施损坏;巧家县广播电视台办公楼及相关设施受到严重损坏、卫星地面接收站600平方米的房屋及相关设施严重受损、部分垮塌;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公司昭通分公司鲁甸县境内、巧家县境内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严重受损,多个机站无线严重受损。
灾情就是命令。昭通市广播电视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成抗震救灾工作组,深入灾区全力抓好抗震救灾工作。很快,各项救灾工作就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市广电局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抢修设备设施。2014年8月4日19时,龙头山镇骤马口村广播电视恢复正常。2014年8月6日10时,龙头山镇无线数字电视和调频广播恢复正常,乐红镇无线数字和有线电视恢复正常。灾后第三天灾区受损的所有骨干传输光缆完全修复,一度中断的广播电视有线无线信号恢复正常传输。切实保障安全播出。市广电局抽派技术骨干分赴各转播传输发射台(站),帮助指导排查发射机房设施、设备的安全隐患,对排查出来的隐患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对受地震影响不能正常工作的发射设备立即进行维修保养,确保发射台站安全优质播出。积极做好灾情核实。随后,市广电局向省广电局、市发改委上报编制规划,规划项目总投资共122361万元。统筹重灾县抗震救灾。市广电局及时统筹重灾区鲁甸、巧家、昭阳等县区全力抓好抗震救灾工作。抗震期间,巧家电视台10余名采编播人员完成了200多条抗震救灾电视新闻的采写摄制播出和外宣报送工作任务。
就在抗震救灾处于最关键的时刻,云南省广电局梁局长、和副局长率有关人员分别深入震中昭通鲁甸龙头山镇、火德红乡和市转播台凉风台发射站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给昭通广电系统的抗震救灾工作注入了动力和支持。
省局紧急采购100台电视机、100套卫星接收机、100套广播功放系统、2000个收音机,送往昭通市鲁甸、巧家和曲靖市会泽县灾区,组织开展“广播电视进灾区”活动。到2014年8月18日,鲁铜、巧家县的90个临时安置点广播电视设备全部安装完成,受益群众达10745人。广播电视进灾区活动的实施,对抗震救灾发挥了宣传政策,稳定人心、传递真爱、凝聚力量、应急调度、恢复秩序等显著作用,深受灾区群众欢迎。
市各级广电系统干部职工不管是烈目炎炎还是雷电暴雨的日子。都坚守奋战在灾区一线,饿了只能吃一点简单的方便面、累了困了就坐在地上打个盹,一连就是十天半月。鲁甸县、巧家县文广旅局干部职工“舍小家、顾大家”,来不及关心、看望家人,就赶到抗震教灾现场,许多职工十多天没有回一次家。广电新闻工作者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里冒着生命危险徒步进入地震重灾区,进行采访报道,架起了信息桥梁,24小时在线传达灾情,第一时间把地震信息向社会各界进行宣传报道,安慰全世界的牵挂。
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的“国家应急广播·鲁甸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于2014年8月6日12点正式开播,全天候通过调频98.6Hz向以震中龙头山镇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播出,设灾情速报、嘉宾访谈、震后服务百科、寻亲热线等栏目。
灾情无情人有情。市直广电系统干部职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献爱心,共捐款34200元。向灾区赠送收音机700台。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广播电视人的身影。抗震救灾中一个个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镜头,凝聚着我们广电人的心血和汗水。
昭通市电台、电视台迅速启动应急宣传报道预案,安排布置抗震救灾采访相关工作,市电视台于2014年8月3日晚22点25分和2014年8月4日凌晨1点10分完成了两场“昭通电视“8·03’抗震救灾特别节目”的直播报道任务,每场约半小时;市电台记者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进行现场报道,并及时与上级媒体做连线报道。
电台、电视台积极做好外宣工作。电视台《昭通新闻》共播出新闻462条,进行《鲁甸8·03地震特别节目》直播74场;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栏目播出鲁甸地震新闻72条。
从2014年8月3日到17日,电台“乌蒙之声”每天直播16个小时,共播出331.5个小时。在直播中,共接到各类寻求帮助的爱心人士热线电话、微信370多条次,接到官方信息120多条次,播出连线525条,提供各类服务信息上千条。“鹤都之声”每天直播4个小时,至2014年8月15日止,播出新闻、咨询2100条:播出路况信息240条次,播出气象信息每天168条次。《昭通新闻》等新闻栏目播出新闻90多条。
“震后的半个月,带着渐渐愈合的伤口和对明天的懂憬,灾民在顽强地活着,亲历灾区的十几个日日夜夜,对生命的领悟,对职责的认知,成为从业生涯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在岁月的长河里,记忆犹新。在灾区,在我的连线里、镜头下、笔触间,记录了太多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医疗、救援、志愿者的故事,总有一种感动让我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愿意把那些坚强和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除了他们,地震中,还有很多附近的爱心公司也积极行动。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6.5级地震给云南鲁甸县及周边地区带来巨大创痛。三峡集团党组高效决策,第一时间组织完成对灾区捐款1500万元:各地员工心系灾区,自发组织捐款捐物、采购物资。三峡人,吹响了抗震救灾的“集结号”……
2014年8月3日,获悉震情当晚,三峡集团第一时间致电昭通市委、市政府,向灾区人民表示深切的关心和慰问:“随时准备为抗震救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援,积极组织捐款捐物,与灾区人民一道共渡难关!”2014年8月4日,带着全体员工的牵挂,三峡集团向昭通市委、市政府,云南省委、省政府发去慰问信。
灾难重创突然袭来,一时救灾物资困乏。紧急情势下,三峡集团党组高效决策。5日早,在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的殷切嘱托下,三峡集团1500万元赈灾资金注入中国红十字会鲁甸抗震救灾账户,三峡集团承诺:随时准备为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援!
生死竞速。震后72小时的救援黄金期内,三峡集团迅速按照国务院发国资委部署,协调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等水电站应急救援力量赶赴灾区,全力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2014年8月4日晚,白鹤滩施工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紧急动员组织员工募捐,故广大工程建设者积极响应,5日、6日两天共募得善款163464.4元及大量饮用水准备送往灾区。
由于道路中断,灾区急需炸药。在交通武警申请领取炸药、雷管后三峡集团设备物资公司所属巨浪公司在雷管库存并不富裕的情况下,2014年8月5日早上立即调拨400发用于震后道路抢险,并由警车开道运往震中,疏通灾区“生命线”。
与此同时,三峡集团移民工作局团委开展义捐义卖,善款所得统一送往灾区。
2014年8月6日晚,白鹤滩施工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巧家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根据现场反馈物资需求信息,次日奔赴宁南、巧家两县采购衣服、粮油及饮用水等物品,紧急订购200张折叠床。
2014年8月9日中午,首批救援物资启运。山路颠簸难行,局部路段仍在塌方……“这一路货车上的矿泉水箱和其他物资的大箱子几次滑下车,我们就一次次下车检查,重新码好后再上路。”白鹤滩工程建设筹备组的陈龙告诉记者,这支10来人组成的运输队中,大部分是近几年入职的青年员工,18时,历经6小时的艰难跋涉,运输队护送救援物资安全抵达巧家县新店乡。
同日,移民工作局团委联合成都高新区志愿者协会,筹集矿泉水1200件、方便面15箱等物资,紧急驰援灾区。
“第一时间”、“随时准备”“与灾区人民一道”,三峡集团在灾难面前心系灾区,情牵灾民,为逝者默哀,为生者鼓劲,为鲁甸加油,为云南助力。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