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经过三年奋战,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鲁甸地震抗震救灾感人故事。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刹那间,山崩地裂、江河呜咽,乌蒙大地弥漫着浓浓的悲恸,浸透了苦涩的泪水。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此时,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在最快的时间集结好抢险队伍,开赴灾区,用最坚定的行动奏响生命最强音!我们共享着一份厚重的感动,经历着一次次心灵的涅槃,感受着蕴含其间那么多温暖的帮助与鼓励。
2014年8月3日16:36分,鲁甸县龙头山镇八宝村青龙山社的村民王桂花拨通了“6995”求救电话。地震发生时,她正在山上摘花椒,为躲避地震钻进了岩洞中,“我被困在山洞里面,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赶快打电话,让他们来救我,还好山洞里面有信号,我一拨通6995,告诉他们我在哪里,他们就赶快过来救我出去了”。
2013年,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创造性地建设6995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台,在鲁甸“8·03”地震中再度彰显了通信保障的巨大力量。
“6995”意为“来救救我”,是中国移动与政府合作搭建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以村委会或村民小组或较大自然村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内以10至20户建立的治安中心户群组,做到“一呼十应”。
昭通鲁甸地震发生后,依靠“6995”平台实施互助救援的案例数不胜数。“一会恐怕还有余震,你们要转移到空旷、安全的地方”“你们不要怕,再等一下,我们马上就把干粮、水、衣服给你们送去”……截至2014年8月5日16时40分,鲁甸县震区村民拨打“6995”求助电话84次,接通率达98%。受困村民的需求得到及时解决,保障了一方百姓的生命安全。
震中龙头山,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地震当天,龙头村一位村民的父亲、哥哥、两个侄子被埋于废墟中,生死未卜。侥幸逃脱的大哥和大嫂面对已成瓦砾的家,汨流满面,痛苦不已。突然,大哥的电话响了,原来是埋在倒塌房屋下的侄儿用老父亲的老人机发出了求救信号。
得知被埋的4人依旧活着,兴奋与不安占据着大哥的心头。父亲年迈,不知道在倒塌的房屋下受伤重不重,能不能挺过去?侄儿在废墟下借助手机告诉大家地震时他们四人在家中的大致方位,大哥大嫂和闻讯赶来的乡亲们一起搬开土块,最终家人全部获救。
在与时间、与死神的较量中,在震区民众最危难的时刻,中国移动的信号是灯塔,移动网络保障队员们高昂的志气同这些倔强的生命在回响,因为中国移动和灾区的亲人并肩,站在一起。
阴霾的天空、淅沥的小雨,空气中弥漫的悲伤让整个鲁甸县城变得寂静。
瑟瑟发抖的矮小身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蹲在路边,浑身被雨水打湿了,小声地抽泣着。“是不是与亲人走失的孩子?”正在中国移动流动服务站点为百姓服务的小张赶紧上前一问,果真,小男孩与父亲姑姑走散了。小张用毛巾替孩子擦干淋湿的头发,找到件厚实的外衣给他披上,马上带着走失的孩子去文化广场的避难区域。孩子记得父亲的电话,但是电话停机了,小张自费帮孩子爸爸交了话费以后,电话打通了,孩子顺利找到了父亲和姑姑。
当父亲焦急地来到文化广场,看到儿子平平安安站在眼前,不停表达着对移动员工的感谢。望着父子俩离去的身影,小张特别高兴,甚至还有些想流泪,“亲情在这个时刻的重量胜于一切”。
“我忙着”,这不到半秒的通话是李宝晶与爱人马静在震后唯一的联系。
李宝晶和马静都是中国移动工作人员,李宝晶在鲁甸县,马静在距离鲁甸不到50公里的昭阳区工作。2014年7月18日,李宝晶和马静领了结婚证,正式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2014年8月3日,正在昭阳区商量婚礼事宜的李宝晶突然感觉到一阵强震,他赶紧通过手机不断刷新中国地震网,确定:鲁甸发生6.5级强震。他毅然放下了正在商量的婚事,迅速驱车赶回鲁甸灾区。
李宝晶说,为了第一时间恢复通信,他扛着百余斤重的紧急救援物资和100个充电宝步行近4个小时徒步进入龙头山镇。从地震当日进入龙头镇到现在,已经70多个小时没有好好休息,体力严重透支,走路都开始打颤了。
同样作为中国移动员工的马静深知灾区救援工作的重要性。怕影响李宝晶工作,没再给他打过电话。直到地震后很久,马静仍然不知道李宝晶在灾区的情况。马静自己也没闲着,那时,她必须自己承担起筹办婚礼这件事。她还积极到献血站献血、去慈善机构捐款,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支持灾区的救援,也表示对爱人在灾区工作的支持。
李宝晶自己也还不知道要在灾区工作多久,“希望灾区早点恢复,让受灾群众走出这一场噩梦,重拾幸福的生活。”李宝晶的期望不仅是为了灾区群众,也为了他翘首以盼的婚礼。“等我完成任务回去,婚礼有条件也要办,没条件也要办。”
“放下婚礼筹备去灾区,是工作责任;完成救援后举办婚礼,是作为她爱人的责任。”
鲁甸,这一场6.5级强烈地震突然降临。顷刻间,山崩地裂,广厦倾覆。这是18年来,云南省境内发生的最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2千米,极震区烈度高达9度,与2013年芦山7级地震震中地表震动水平相当。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惨重。危急关头,各民族并肩战斗,在废墟上绽放出了一朵灿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灾区一线,各族同胞生死救援的义举展现了超越血缘亲情的人间大爱,弘扬了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时代主旋律。
鲁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县,其中回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就有90665人。
灾害突然降临,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显示出了空前的凝聚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普通民众与宗教团体之间,亲密无间,万众一心,团结协作,并肩作战,奋起抗灾自救,迅速展开了与死神抢夺生命的战斗,他们的行动给全国各地赶来的救援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记者后来回忆,由于担负后方的编辑任务,亲历龙头山震后的第13天,依然印象深刻。从鲁甸县城到震中龙头山,大约34公里。沙坝是进入龙头山的第一个村,到这里,那时映入眼帘的还多为山体滑坡和道路塌方留下的创伤,山河的破碎,已经让人撕心裂肺。继续往前走,眼前出现了一个村庄,原本是雕梁画栋的小集镇,可现在还站立着的房屋己经寥寥无几。再往前,终于到了震中龙头山。
龙井河边的房屋,即使还有几幢站立着,也是东倒西歪,别说土木结构的房子,就是一些砖混结构的房子也被撕得粉碎,框架结构的房屋即使没有彻底倒塌,第一层也不见了踪影;河边的公路路基下陷,十几公分的裂缝一直顺着道路延伸;老街片区已成为一片废墟,没有一间房屋躲过坍塌的厄运,派出所没了,卫生院没了,邮政所没了……小山包上的镇党委政府办公楼仅有一面红旗还在废墟上飘扬;站在龙头山集镇的制高点,望着满目疮痍的灾区,抢险救援的一幕幕场景,就像放电影一般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在一间大约二三十个平方的板房里,记者见到了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和副镇长马真训。李书记给记者介绍了一些情况又忙着去处理抗震救灾的事情。马真训讲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他说:“地震那天刚好是星期天,镇里的干部基本上都在县城,地震发生后,大家都第一时间往龙头山赶。我带着县武装部的应急民兵救援队徒步行军,下午6点不到就赶到了龙头山集镇,这也是赶到龙头山的第一支救援队。这时候,记者看见李书记拿着一个喇叭在喊:我是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大家不要乱,老弱病残先撤到灰街子,年轻力壮的留下来抢救被埋的群众和重伤员……’听见李书记嗓子都喊哑了,我就把喇叭接过来,大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上,能救一个是一个。’有个十来岁的小女孩腿被她母亲的身体压住,上面又被一块水泥板压住。小女孩惊恐万分,一边哭一边呼唤:‘救救我,救救我……’我抓住小女孩的头发使劲往外拽,但是拽不动。这时候,旁边正好有一辆微型车,我看见里面有一个千斤顶。我捡起一块砖头砸开玻璃,拿出千斤顶去救小女孩。可刚顶住水泥板,余震又来了,摇摇欲坠的墙体轰的一声再次倒塌下来,我们本能地纵身一跳,躲过了一劫,小女孩却埋在了废墟中。庆幸的是,余震过后消防官兵赶来,大原家一起动手,创开砖头,撬开水泥板,小女孩终于得救了……”
马真训擦了擦眼泪继续讲:“哎呀,那天真是急死人。到处都在呼救,但是余震不断,活着的人又没有工具,只能徒手创。信用社员工李玉寿得知两名孕妇被埋在镇中学倒塌的宿舍楼内,带着十四岁的儿子徒手创出了一个小洞,勉强能看见两个孕妇的头部。他喜上眉梢,正准备加快速度挖掘,却被一块七八公分厚的水泥板挡住了。怎么办呢?他突然想起信用社平时放了一把斧子,迅速跑去将斧子找来,敲碎了水泥板,并用力掰开钢筋网,成功救出了两名孕妇,挽救了四条生命。”
讲到这里,马真训有些哽噎,再也讲不下去……
在灾区,记者碰到一位瘦小的回族青年,他叫马云江—昭通金塔运输有限公司的车队长。他说:“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总经理马永瑞正在家中体息,得知龙头山发生强烈地震,连鞋都来不及换,穿着一双拖鞋就出发。17点50分,我们赶到骡马口,就在加油站的下边一点,一个3岁的汉族小男孩被塌下来的水泥板卡住,消防人员已经赶到,正在研究营救办法。我看见有一个一尺多高的缝隙,就从那里钻了进去,那一刻根本就不知道危险,只知道里面还有一条鲜活的生命,我情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换里面的那条小生命。消防队员也紧跟着从另一个方向爬进来,我们接近了小孩,我递过一瓶矿泉水,叫小孩喝点水,保持体力。小孩说:‘我还有一只手能动,我自己喝!’水泥板太沉了,我大声说:“快找个千斤顶来,才能救出小孩。’看着里面的情景,马总叫村民快去把旁边那辆车上的千斤顶拿来。顶住水泥板,慢慢加力,水泥板一毫米一毫米从孩子的身上松开,小男孩终于得救了。”
马云江说,在骤马口救了小男孩,他们又徒步往震中龙头山赶。来到龙头山,夜幕已经降临,只能凭着手电筒光展开救援,不知什么时候马总的脚被钉子戳穿了,他拔掉钉子,继续徒手在废墟下救人,根本不知道疼痛。凌晨两点,马永瑞的脚肿起来了,马云江在废墟上找一双棉鞋给他穿上,又继续战斗。
记者在采访马云江的时候,马永瑞走进来,他说:“我所做的那点事情算不了什么?吴龙集团的董事长马永升,那才叫人感动。年近半百的马总,哪里有救命声,他就往哪里钴,徒手刨泥土、刨砖头,不救出生命绝不离开。余震一次又一次袭来,残存的墙壁不断倒塌下来,他手下的员工看他有危险,不让他进去,可几个人都拉不住。邮政所上面埋了很多人,马总正趴在地上救人,一根水泥电杆倒下来,正好砸在他身边,再靠近一点,就砸他身上了。一个位列云南非公企业百强第34位的企业老总,这么大的企业家,在大灾面前,把生死置之度外。我明白了,他的企业之所以做得大,就是因为他有爱心、有品德、有社会责任感。”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次地震,吴龙集团尽管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企业仍捐资200万元、捐物折款350万元,职工自发捐款60多万元,并组织了550多名职工参加志愿者服务队。
在灰街子的一个帐篷里,记者还见到了一位彝族中年妇女,中等个子,脸和双臂都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得黝黑,皮肤还像鱼鳞片似的。她叫卢敏,是鲁甸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头山镇党委代理书记。李善云提前结束在侨通公司挂职,回到龙头山抗震救灾,卢敏也结束代理,转入负责灰街子安置点的工作。卢敏说,地震发生后她立刻往龙头山赶,但由于通往龙头山的公路大小滑坡和塌方不下百处,有的半座山都垮塌下来,巨石横亘路中间,汽车开到沙坝就再也无法向前走了。她和其他工作人员一道一路奔跑一路攀爬,冒着滑坡、滚石、余震的危险拼命往龙头山赶。
卢敏说:“灰街子原本是镇政府平整出来准备作为新集镇二期开发的坝子,地震发生后我们不再分是哪个民族,所有的遇难遗体、所有的伤员、所有的老弱病残、所有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都暂时转移安置在这里。晚上11点,省委书记、省长还在召开抗震救灾会议,就下起了大雨。我们只好在废墟上尽量寻找到一些塑料布或彩条布,临时搭一些简易帐篷让伤员避雨,其余的人就任由风吹雨打。”讲到这里,卢敏的眼眶已经湿润了,她说:“我不想再重复讲那些悲惨的事情,只想讲一点老百姓的切身感受,透过这场灾难,许多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的老人都发自肺腑地说,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制度好,要不是党中央、国务院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举全国之力帮助我们,村民不分民族,不分区域,第一时间组织自救,人民子弟兵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争分夺秒营救被埋人员和重伤员,我们的伤亡数字不知还要增加多少?我们怎么克服得了这么大的困难?
说到子弟兵,一位亲眼目睹了解放军官兵救人的干部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作家魏巍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我觉得人民子弟兵依然是最可爱的人。”他说:“我给你举个例子,2014年8月6日9时,14集团军某旅六连官兵紧急抢运3名重伤员。这些重伤员是刚刚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需紧急送到医疗点救治。山里的路非常陡峭,有的地方坡度接近80度,为了保持平衡,抬担架的战士不得不跪着慢慢向前挪动!3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3个多小时!
在灾区采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地震带给灾区人民的灾难是沉重的,但在地震救援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各民族之间亲密无间,又让人感到无比的自豪。县委书记保剑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地震是民族大团结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全县民族宗教工作的一次检验。”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