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双氧水厂“12.9”氧气充装站爆炸事故

2019-11-30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湖南省黔城双氧水厂为庆祝投产3周年,迎接外地客户参观,氧气充装站突然发生爆炸。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双氧水厂“12.9”氧气充装站爆炸事故。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今天,我们就关注双氧水厂“12.9”氧气充装站爆炸事故。

1991年12月9日,晴。

湖南省黔城双氧水厂为庆祝投产3周年,迎接外地客户参观,刚刚完成了生产系统检修。11时18分开车生产。12时10分,双氧水车间氢气过滤器忽然冒出黑烟,经查是氢化釜内的触媒发生燃烧,该车间当即停车待修。

15时25分,这边检修还尚未开始,远离此处30米之外的氧气充装站突然发生爆炸。正在作业的两名工人全部烧伤,其中一职工的胸腹烧伤面积达49%以上。

充氧站的主要任务是把工厂生产出来的氧气经过压氧机抽吸、升压装入高压气瓶中,然后向外出售或自用。出事后现场一片狼藉,1号压氧机分离瓶炸开;从分离瓶出口到1号充氧线左、右操作阀,压力表,安全放空阀等全炸烂了;长21米的高压铜管炸开7处,断口呈高温熔化状;现场的墙上有火焰喷烧的痕迹;在压氧机爆炸处正面的白墙下方还有一大滩“来历不明”的水迹……

根据当时在现场附近的人员讲述,他们听到了一连两下的爆炸声,间隔的时间很短;还看到先是在充氧室,然后是在压氧机房爆炸的火光;首先从外面赶到现场的人,还注意到出事后的室内弥漫着“白雾”。

当时谁也没想过,相距3个小时发生的,在不同生产系统的这两次事故之间有什么联系。

事故发生后,该厂主管部门县交通局和地县安委会及时派出了联合调查组来厂。他们经过两天工作后一致认定,事故是“工人违章超压运行”所造成的物理性爆炸。他们要求工厂迅速恢复生产,“考虑到设备陈旧,工厂应适当降低系统操作压力”。

联合调查组离厂之前,一位负责人要求工厂再向地区化工局报告一下,“这毕竟是化工方面的事故”。

1991年12月11日上午,怀化地区化工局闻讯后,又马上派出了另一个调查组。他们却提出完全不同的意见:这很可能是一次“化学性爆炸”。工厂必须立即停止一切开车准备工作,着手查清事故的真正原因,排除隐患。

前者的理由,虽然受伤的工人正在医院抢救中无法询问,但现场情况很能说明问题。爆炸发生在压氧机分离瓶出口处到1号充氧阀之间,这正是工人操作部位,也是系统压力最高,承压能力较薄弱处。这里操作人员曾有过超压充装,提高装瓶速度的“习惯性违章”。甲方的意见,得到工厂上下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后一个调查组的理由,判断爆炸事故的原因,首先就要分清爆炸的性质。充氧管线内的运行介质应是99%以上的氧气,氧是氧化剂,完全不同于氢气、甲烷、石油液化气等可燃性气体,也就是说它的物理性爆炸是不会起火燃烧的,除非这其中混入了可燃物质。再说超压爆炸在一个完全相通的容器或系统里,一旦有了排放口,压力得到释放,爆炸就会停止,不可能像这样在一根完全相通的高压铜管上一连炸出7个独立的大洞。因此,它不可能是超压爆炸。

第一个调查组认为,工厂出示的当天电解车间当班操作分析记录明明白白地写着:送气时间11时40分,氧气纯度“99.0%”,氢气纯度“99.07%”,且一连3个小时记录的数据完全一致说明系统生产是正常的、稳定的。报表有分析人员签名,而且还有当班调度员、电解操作员姓名。报表填写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该厂装备了对气体纯度分析监测装置,有严格的制度,而且安排专人定时测定。出事当班分析记录完整无缺,气体纯度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而根据当班调度员反映,充氧站原来是抽吸大氧气囊的气体,在15时20分,转换抽吸小氧气囊的气体。转换之后刚5分钟,爆炸就发生了。而另外一个调查组则提出了对充装的氧气纯度的怀疑。

第二个调查组后来得知,出事后系统尚未进行放空置换,仍然保持着事故之前的原状,于是要求工厂对系统各个部位气体重新取样分析。

工厂在分析气样时,出现异常的爆炸,气体取样瓶炸得粉碎,险些伤人。这引起所有在场人员的警觉。工厂根据乙方的提议,中止厂内所有人员的工作,全部撤离厂区,同时取样气体分别送往附近两个化工企业做分析。

两个厂分析结果之间相差很小,测试的数据胜过了辩论的千言万语。在场的人心里全透亮了:工厂和整个黔城镇区已处于千钧一发的危险之中。生产区4个500立方米的贮气柜,数十支高压气瓶,包括整个生产系统……全充满了十分危险的爆炸性混合气体。一下偶而的碰撞敲打,一点完全察觉不到的静电火花,一次不经意的阀门开闭……都会引起一串串惊天动地的大爆炸!所谓工人超压运行,完全是冤枉。爆炸就发生在他们打开阀门的那一瞬间。

马上派人把守进厂的各个通道、路口,严防有人靠近厂区!动员工厂附近所有居民暂时撤离!

当天晚上0点,四周一片寂静,空无一人的厂区被灯光照得雪亮。一场排除危险,保卫古城的特殊战斗开始了。

事先大家对已发生的爆炸事故原因进行了重新认定和分析,制定了周密详细的排险方案,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以主管技术的副厂长为首的3人排险小组,全部内外着装纯棉衣裤,脚穿胶布鞋;手执铜质工具,工具的工作接触面上一律事先涂上不燃性润滑剂。轻轻地、悄悄地进入厂区,靠近设备……

首先排除对城镇人民群众威胁最大的4个500立方米气柜的气体。若爆炸一旦发生,这4个有两层小楼一样大的家伙,就是4支巨型火箭将笔直射向空中,而从半空中猛坠下来,毁灭城镇的大部分……

排险勇士,只能一人爬上气柜顶,以每次旋转阀门的开度不得超过1/4圈的速度,慢慢地打开气体放空阀,让气体尽可能地慢速排放。

4个气柜内的气体放完后,又进行气囊等其它容器排放。最后,才能进行充气高压钢瓶的排放。

高压充气钢瓶的安全排放,是最使人揪心的,它虽不像气柜爆炸对城镇居民区危害之大,但对排险作业人员本身是最危险的。比较其它容器,它处于高压状态,爆炸极限范围最大,引爆的能量最小,排放速度最难控制。稍有不慎,瓶毁人亡。因此,绝对禁止碰撞敲打,要求尽量不搬动它们。先排放单独放置的钢瓶,后排放集中堆放的钢瓶。在开瓶阀放气时,人身体必须靠紧气瓶,防止它滑动。用左手掌心捂着瓶出口,右手一点一点地旋松开瓶阀。当手掌心感到有气体出来时,右手立即停止工作。让瓶内气体慢慢泄光为止……

就这样经过一个通宵的努力,终于安全地完成所有危险气体的排放。随即又用氮气进行了系统安全置换。

事后检查,大家不约而同把目光锁定在电解水车间的电解槽上。当时开3台电解槽,就从这3台依次拆开检查。拆2号电解槽时,发现有个别小室隔膜布穿孔。小室隔膜穿孔,可导致氢氧混合。但一台电解槽有100个小室,个别小室穿孔,对气体纯度的影响算来不过1%。这次事故中,升温正常后送气到双氧水车间是11时40分,而氢化釜触媒燃烧是12时10分,这说明仅半个小时密闭的氢气系统中就已混进了大量的氧。

一定还有更重大的原因。于是继续拆槽。

拆到3号槽,发现该槽内所有的电极板两面全部发黑。正常情况下,电极板只有负极一面发黑,是它吸附了钠离子的原因。而现在正极板也黑了,说明正极变成了负极。由此推断,电极板正、负极接反了。经现场检查证明,推断完全正确。

随即检查4号槽,又发现同样的情况。

原来,这次检修后两台新改装的电解槽,正负电极装反了。这样,本该出氧的,出了氢;本该出氢的,来了氧。这才是系统氢氧大混合的真正原因。

找到了原因,排除了重大隐患,1991年12月13日上午全厂开车成功,顺利恢复了生产。

很多时候,就是一些小的细节,导致灾难发生。不只是固定的工厂之中,如果是在公路之上,不断移动的车辆所面临的风险就更加巨大,各种意外都有可能发生,如果车上装载的再是有一定危险的物品,那就更要当心,否则,就可能发生灾难。

接着,我们就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的“3·29”液氯泄漏特大事故为例子,说说这路上的意外风险。

2005年3月29日晚6点50分,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上行线103km+300m处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载有约35吨液氯的山东槽罐车鲁H00099与山东货车鲁QA0398相撞,导致槽罐车液氯大量泄漏。两车相撞后,由于肇事的槽罐车驾驶员逃逸,货车驾驶员死亡,延误了最佳抢险救援时机,造成了公路旁3个乡镇村民重大伤亡。共造成29人死亡,436名村民和抢救人员中毒住院治疗,门诊留治人员1560人。另有10500多名村民被迫疏散转移,大量家畜(家禽)、农作物死亡和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00余万元。京沪高速公路宿迁至宝应段,约110km的道路关闭20小时。

事故发生后,江苏省政府成立了“3·29”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下设5个工作组。

(1)危险源处置组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将翻落高速公路的液氯槽罐尽快拖离路面,采取措施,消除危险源。

(2)受灾地区清查组  负责清查因液氯泄漏而受灾的群众情况,统计详细受灾人数,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加强受灾区安全警戒,并及早研究死伤人员和受灾群众的赔偿等工作。

(3)医疗救治组  具体负责氯气中毒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

(4)交通疏导组  做好因事故封闭京沪高速后的交通疏导工作,积极缓解交通堵塞压力。

事发当晚9时30分,淮安市环保局“12369”热线突然接到市政府事故通报。很快,淮安市环保局启动了污染事故应急系统,调集监察、监测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赶往30km外的事故现场。此时,泄漏的大量黄绿色氯气正不断随风扩散。在现场污染程度不明的情况下,淮安市政府紧急将周围3个乡镇的近万名群众疏散到1km以外的区域,受伤群众全部送至医院救治,疏散的近万名群众也得到妥善安置。

在万余名群众万分恐慌、市领导万分焦急的情况下,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立即启动了3套应急监测方案。在站长的带领下,监测人员分成3组,分别使用氯气快速监测仪、监测管和人工现场取样3套监测手段,对事发现场下风向的不同范围,进行加密监测。

2005年3月30日凌晨3时30分,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省环境监察局局长,率领应急人员从200km外的南京市赶到事发现场,与淮安市环保局一起投入到现场事故处理中。随后,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也带来了一辆价值300多万元、能够现场快速监测100多种污染物的进口应急事故监测车,迅速进到事发现场的最前沿阵地,省、市、区环保卫士并肩作战。他们首先利用现代化现场监测设备,迅速确定污染范围。在事发现场下风向,监测人员身穿价值3万多元的进口密闭防化服,携带价值100多万元的便携式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激光测距仪等,分别在300m以内、300~600m、600~1100m范围内,现场测定氯气污染状况。3分钟就准确监测到一组数据,比人工现场监测速度提高了40倍。很快,监测结果显示,事发现场300m之内属于重污染区,依次分别为次重污染区、局部超标区。他们及时将一组组污染数据提供给事故抢险指挥部。为控制疏散人群区域、指挥事发现场抢险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2005年3月30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环保部门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事发污染源的监督监测上。为防止液氯槽罐上的两处泄漏点释放出大量氯气,消防官兵不顾个人安危,强行用木塞将两处泄漏点堵上,但是仍有不少氯气外溢。为尽快清除事发现场的外泄液氯,抢险人员开始是用水龙头冲刷事发现场。环保部门马上向指挥部建议,改用烧碱处理现场效果会更好。指挥部采纳了环保部门的建议,迅速调集来200多吨烧碱,与事发现场外泄的液氯进行中和处理。武警官兵在附近一条河流上堵堰筑坝,开挖出一个大水塘,加入大量烧碱,然后将液氯槽罐吊进水塘中,很快遏制住了污染蔓延的势头。已经4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的环保卫士们,此时仍坚持在事发现场,对氯气污染继续进行昼夜监督监测。在确定污染范围的基础上,他们又在液氯槽罐的下风向,布置了3个监测点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氯气污染浓度进一步下降。而在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里,也已灯火通明了3个夜晚,他们把100多组化验分析数据及时传到了抢险指挥部。为彻底消除京沪高速路旁的污染源,环保部门又向指挥部提出将液氯槽罐搬迁至淮安化工厂进行处置的建议。2005年4月2日上午,液氯槽罐吊装到平板车上,向淮安化工厂驶去,环保应急监测车始终与液氯槽罐保持着25m的距离,一路进行监测。在环保卫士护驾下,液氯槽罐安全抵达目的地,曾经引发特大污染事故的液氯槽罐,终于得到了安全处置。近300吨重污染的水塘水,一车车运往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氯气污染区域安全防护常识》,一张张贴到农民的房前显眼处。在污染受害严重区域,原本绿油油的麦苗和蔬菜,已因氯气污染而发黄变白枯死。实地监测表明,还有部分超标氯气不时挥发出来。为防止人畜误食受到严重污染的蔬菜,环保部门现场指挥有关人员喷洒石灰水或烧碱液体,一遍遍进行精心处理。其他部门已陆续撤离事发现场后,省、市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仍然挺立在事发现场的第一线。此时,他们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广大农民的安全回迁上。同时,对事发现场周围的植物、土壤、地表水进行多次监测,及时把“底数”交给附近农民。随后,他们又走家串户,对农民的家庭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待农民家中空气质量完全达标后,环保卫士又“指挥”农民们搬回居住。

2005年4月6日,江苏省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现场监测人员利用快速监测仪器,对污染受害最为严重的几户农民家中进行现场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空气质量完全达标。至此,经过8天连续奋战后,环保部门最后一个撤离了这起特大污染事故的现场。

随后,经专家确认,这是一起由于使用报废轮胎、严重超载、事发后肇事人逃逸,由交通事故导致的特大责任事故——原本核定载重15吨的槽罐车实际运载竟多达40.44吨,即使装的不是液氯而是水,也绝不允许超载2.6倍之多。而一旦发生意外,液氯造成的严重危害,对于司机所在的山东省济宁市科迪化学危险货物运输中心来说,应该是心知肚明的。毕竟,他们企业的名称中就有“危险”二字。按照国家颁布的《化学危险品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运输化学危险品是绝对禁止超载的。况且,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其潜在危险性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可令人不解的是,如此超重之车,竟装着几只早已报废的轮胎,使事故成了一种必然,成了“事故难免论”的证据。然而痛定思痛,如果司机稍懂一点基本的职业常识,企业稍有一点起码的社会责任,这辆满身隐患的槽罐车就上不了路;29人就可幸免于难,1万多名村民就不会有家难回,1700余万元钞票就不会转瞬间化为乌有。

再者,如果司机和押运员在事发后能及时报警并采取紧急措施,其后果也不至于如此惨重。

毫无疑问,“3.29”事故的教训是多方面的。一是对化学危险品的特性及安全运输常识,仍缺乏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尤其对“液氯”、“瓦斯”等危险性物质的认识,往往是十分表象与粗浅的,甚至是片面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安全使用造福人,盲目蛮干祸及众生。二是针对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如何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已是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双氧水厂“12.9”氧气充装站爆炸事故、“3·29”液氯泄漏特大事故,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