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

2019-12-18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子反应堆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今天,我们就关注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这些辐射尘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这场灾难总共损失大概两千亿美元,这是近代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件。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发电机组爆炸,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为消除辐射危害,保证事故地区生态安全,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

1986年4月25日,4号反应堆计划关闭以作定期的维修和测试,并借此机会来测试反应堆的涡轮发电机能力——检查在电力损失的情况下是否仍有充足的电力供应给反应堆的安全系统,特别是水泵是否安全。切尔诺贝利的反应堆设计有一对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力供应,但是柴油发电机无法瞬间启动,此时反应堆将使用转动的涡轮作为能量来源,涡轮会和反应堆分离和并在自身的惯性下转动。测试为了确定在柴油发电机尚未启动时,涡轮是否能在电力减少阶段仍充足地供应能量给水泵。该类测试早先在其它单位已执行成功,所有安全供应都顺利起动,但是,结果不尽人意,涡轮产生的力量不足以在减少阶段供给水泵动力。

为了在更安全、更低功率情况下进行测试,操作人员首先断开了反应堆的安全系统,以保证安全系统不会因为实验操作而自动触发。此时,切尔诺贝利的4号反应堆的能量输出从正常功率的3.2千兆瓦特减少至700百万瓦特。但是,由于在实验开始时,反应堆操作人员对能量输出的降低过快,此时实际功率输出降至只有3百万瓦特,生成的裂变产品氙-135增加,该物质会吸引中子。功率下降的速度虽然已接近安全章程允许的最大值,但操作人员仍选择继续实验。实验决定将功率上升200百万瓦特。为了克服剩余氙-135对中子的吸收,操作人员从反应堆中拔出了安全章程所规定的控制棒数。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05分,涡轮发电机推动的水泵启动,水的流量超出了安全规定量。凌晨1点19分,水流量继续增加,由于水也会吸收中子,因此在水流量的进一步增加时,需要手动撤除控制棒以增加中子反应速率,成为了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危险操作。当能量输出已经低于规定最小值时,工程师们选择拆除反应堆的控制杆,保留211个控制杆中的6个,来加快反应堆的运行速率。安全章程要求控制杆的最少数量为30个,但自认为经验极其丰富的操作人员深信6个控制杆就够用了。

工程师们认为自己已经重新稳定了反应堆,便在凌晨1点23分04秒开始他们的实际试车实验。反应堆的不稳定状态没有在控制板上显示出来,并且所有工程师们也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

此时,水泵的电力关闭,水流靠涡轮发电机的惯性推动,流动速率减低。涡轮从反应堆分离,反应器核心的蒸汽量增加。由于在切尔诺贝利的石墨缓和反应堆特殊设计有一个高正面空系数,因此在水流减缓时,反应堆内对中子吸收的作用减弱使反应堆的功率迅速增加。凌晨1点23分40秒操作人员按下了命令“紧急停堆”的“迅速紧急防御5”按钮,也就是把所有控制棒准备重新插入反应堆中。

由于控制棒的插入机制和设计结构,控制棒底端设计有石墨,石墨与水冷却剂接触瞬间导致反应堆反应速率增加,功率的瞬间增大导致管道变形,控制棒在插入管道的三分之一就被卡住了,无法有效地停止反应。凌晨1点23分47秒,反应堆功率急升至30千兆瓦特,这已经达到了十倍的正常功率值。燃料棒开始熔化,蒸汽压力迅速地增加,导致蒸汽爆炸,反应堆顶部移位并被破坏,冷却剂管道爆裂并将屋顶炸开一个洞。由于当时为了减少建设费用,反应堆以单一保护层的方式修建。于是,放射性污染物在主要压力容器发生蒸汽爆炸破裂之后进入了大气,氧气流入并与极端高温的反应堆燃料和石墨慢化剂结合——最终引起了石墨火。火灾令放射性物质扩散并污染更广的区域。

由于目击者的报告和站内记录不一致,有一些争论者认为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1点22分30秒。基于这种理论,第一次爆炸发生在大约1点23分47秒,操作员在七秒以后命令了“紧急停堆”。

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

外泄的辐射尘甚至随着大气飘散到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染最为严重。相关国家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致力于灾难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

因为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意外发生后,马上有203人立即被送往医院治疗,其中31人死亡,当中更有28人死于过量的辐射。死亡的人大部份是消防队员和救护员,因为他们并不知道野外中含有辐射的危险。为了控制核电辐射尘的扩散,政府立刻派人将135000人撤离家园,其中约有50,000人是居住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普里皮亚特镇居民。卫生单位预测在未来的70年间,受到艾贝克辐射而导致癌症的人,比例会上升2%。另外,有10人因为此次意外而受到辐射,并死于癌症。

到2006年,官方的统计结果是,从事发到目前共有4000多人死亡。但是绿色和平组织,基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数据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万多人,随时可能死亡。

因此,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官方统计的结果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造成的死亡人数少了至少9万人,这个数字是官方统计数字的20倍!当然,对于绿色和平组织的“估计”缺乏理论支持。

关于事故的起因,官方有两个互相矛盾的解释。第一个于1986年8月公布,完全把事故的责任推卸给核电站操纵员。第二个则发布于1991年,该解释认为事故是由于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的设计缺陷导致,尤其是控制棒的设计。双方的调查团都被多方面游说,包括反应堆设计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职员及政府在内。

另一个促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是职员并没有收到关于反应堆问题报告。根据一名职员事后讲述,设计者知道反应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危险,但蓄意将其隐瞒。这种情况是因为厂房主管基本由不具备RBMK资格的员工组成造成的:当时的厂长只具有燃煤发电厂的训练经历和工作经验,对具体业务并不熟悉,事发半夜演习时并不在场,但主导演习的副厂长是核能专业。他的总工程师也是来自一个常规能源厂。3号和4号反应堆的副总工程师只有“一些小反应堆的经验”。

第二个“有缺陷的设计之解释”于1991所公布,把事故的原因归咎于RBMK反应堆设计的缺陷,特别是由于控制棒的缺陷。

反应堆有一个危险的空泡系数。空泡系数是一种衡量反应堆安全程度的数据,用于测量水冷却剂中蒸汽气泡的形成与增加对于反应堆的影响。大部分的反应堆设计会在水温升高时产生较少的能量。这是因为如果冷却剂含有蒸汽气泡,则能被减速的中子数量将会下降。速度快的中子一般不易造成铀原子的裂变,所以反应堆会产生较少的能量。然而,切尔诺贝利的RBMK反应堆,使用固体石墨当作中子慢化剂来降低中子的速度,且用吸收中子的轻水来冷却核心。因此尽管水中有蒸汽气泡产生,仍有大量中子被慢化。此外,因为蒸汽吸收中子不像水那样的容易,因而增加RBMK反应堆的温度,就会有更多的中子能够铀原子裂变,增加反应堆的能量输出。这种设计导致RBMK在低功率时非常不稳定,在温度上升时存在输出能量在短时间内达到危险水平的倾向。这对于工作人员而言是难以理解和预见的。

在这个系统中更重大的缺陷是控制棒的设计。在控制反应堆时,操纵员通过将控制棒插入反应堆来降低反应速度。在RBMK反应堆的设计中,控制棒的尾端是由石墨组成,延伸部份中空且充满水;而控制棒的其他部份由碳化硼制成,是真正具有吸收中子能力的部分。因为这种设计,当控制棒一开始插入反应堆的时候,石墨端会取代冷却剂,反而大大地增加了核分裂的反应速度,因为石墨能够吸收的中子比沸腾的轻水少。因此一开始插入控制棒的前几秒钟,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反而会增加,而不是预期的降低功率。反应堆操纵员对于这一特点也不知晓,且无法预见。

水的管道垂直地穿过堆芯,当水温增加时水位将会上升,在核心之中产生温度的梯度效应。如果在顶端的部份已经完全地变为蒸汽,则效应会更恶化。因为顶端部份此时已无法被足够冷却,且反应会明显增强。

因为,反应堆有巨大的体积,所以,为了降低成本,建造电厂时反应堆周围并没有建筑任何作为屏障用的安全壳。这使得蒸汽爆炸造成反应堆破损后,放射性污染物得以直接进入环境之中。

反应堆那时已经持续运转超过一年以上,储存了核裂变的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增强了不受控制的反应,使事故更难以控制。

当反应堆温度过热,设计的缺陷使得反应堆容器变形、扭曲和破裂,使得插入更多的控制棒变得不可能。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操纵员闭锁了许多反应堆的安全保护系统,除非安全保护系统发生故障,否则是技术规范所禁止的。

1986年8月出版的政府调查委员会报告指出,操纵员从反应堆堆芯抽出了至少205枝控制棒,而这类型的反应堆共需要211枝,操作员仅仅留下了六枝,而技术规范是禁止操作时在核心区域使用少于15枝控制棒的。

凌晨1点25分,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第二消防站接到火灾警报,当班值勤的28名消防队员立即出动。当时他们没被告知是反应堆爆炸,有的还以为是一场普通火灾“没人告诉我们是反应堆的事”。

一名救火车驾驶员回忆:

我们在凌晨1:45-1:50时到了那里……看到了散落的石墨屑米沙问:“那是不是石墨?”我踢开了它,一个消防员捡起来看了一下,说“这是热的”它们有大有小,小的能够拿在手里……

我们对辐射了解得不多,即使是在那里工作的也是如此。卡车上没有水,米沙开启了一个消防栓,然后我们把水对准了房顶。那些上了房顶然后死了的小伙子们……瓦契克、柯利亚和其他人,还有沃洛迪亚-普拉维克……他们爬上了梯子,然后我就再没看到他们……

另一位消防员则回忆:“我还记得当时向队友开玩笑:‘如果我们都能活到早晨那是非常幸运了’”

爆炸发生后,并没有引起当时官方的重视。核专家和当时领导人得到的信息只是“反应堆发生火灾,但并没有爆炸”,因此官方反应迟缓。在事故后48小时,一些距离核电站很近的村庄才开始疏散,政府也派出军队强制人们撤离。当时在现场附近村庄测出了是致命量几百倍的核辐射,而且辐射值还在不停地升高。但这还是没有引起重视。专家宁愿相信是测量辐射的机器故障也不相信会有那么高的辐射。可是居民并没有被告知事情的全部真相,这是因为官方担心会引起恐慌。许多人在撤离前就已经吸收了致命量的辐射。

事故后3天,一个调查小组到达现场,可是他们迟迟无法提交报告,政府还不知道事情真相。终于在事件过了差不多一周后,莫斯科接到从瑞典政府发来的信息。此时辐射云已经飘散到瑞典。政府终于明白事情远比他们想的严重。

之后数个月,政府派出了无数人力物力,终于将反应堆的大火扑灭,同时也控制住了辐射。但是这些负责清理的人员也受到严重的辐射伤害;原因之一为遥控机器人的技术限制,加上严重辐射线造成遥控机器人电子回路失效,因此许多最高污染场所的清理仍依赖人力。火灾扑灭后,接下来担心的是反应堆核心内的高温铀与水泥融化而成的岩浆熔穿厂房底板进入地下,政府派出大批军人、工人,给炸毁的四号反应堆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的石棺,把其彻底封闭起来。

政府把爆炸反应堆周围30公里半径范围划为隔离区,撤走所有居民,用铁丝网围了起来,入口设有检查站,隔离区内只有定期换班的监测人员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其它三个还在发电的核反应堆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与爆炸的四号反应堆在同一主厂房建筑物内,两座反应堆中间共用排放放射性废气高烟囱的三号反应堆,又正常工作了19年。

事故二十周年后,四号反应堆的石棺外表面的照射度仍有750毫伦琴,远高于20毫伦琴的安全值,加固石棺的焊接工人工作两个小时就要轮换。隔离区内的平均照射度仍大于100毫伦琴。

隔离区以外是较重污染的撤离区,平均照射度在60毫伦琴左右,个别地方可达150-200毫伦琴。再往外是轻度污染的准撤离区,平均照射度在30毫伦琴。

由原子炉熔毁而漏出的辐射尘飘过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飘过欧洲的部分地区,在最早发生意外的时候,有人认为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是来自瑞典而不是俄国。

1986年4月27日,瑞典Forsmark核电厂工作人员发现异常的辐射粒子粘在他们的衣服上,该电厂距离切尔诺贝利大约1100公里。根据瑞典的研究,发现该辐射物并不是来自本地的核能电厂,他们怀疑是俄国核电厂出了的问题。当时瑞典曾透过外交渠道询问,但未获证实。另外,法国政府宣称辐射尘只飘到德国及意大利的边界。因为辐射尘的关系,意大利规定部分农作物禁止人们食用,例如蘑菇。当时的法国政府为了避免引发民众的恐惧,所以没有作出类似的测量。

切尔诺贝利灾难不只污染了周围的乡镇,它还借由气流的帮助,因此能够没有规律地往外面散开。

当局在事件发生之后36小时,就开始疏散住在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周围的居民。在1986年5月,即事件发生后一个月,约116,000名住在核子厂方圆30公里内的居民都被疏散至其他地区。因此,这个地区经常会被称为疏散区域。然而辐射所影响的范围其实能散播至超过方圆30公里外的地方。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