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军装的故事

2020-04-09 10:10 来源:青海日报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玉树还在沉睡之中。

突然一阵类似拖拉机的隆隆声由地底传来,震耳欲聋的声响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地震了”,大脑中刚刚闪过这样一个念头,刚刚起床的玉树县(现玉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强突然间就被倒塌的房屋砸倒,瞬间腾起的烟尘塞满了他的口鼻、迷失了他的双眼,他本能地用双手奋力往上刨,所幸他体形高大,挪开了压在身上的砖头瓦块,推开了沉重的木板。脱离险境的他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人们哭喊着、奔跑着。

他顾不上擦去脸上和手上的血迹,急忙朝着单位的方向奔去,“集体宿舍还住着几个单身汉,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

所担心的事发生了,单位房屋全部倒塌。他冲上前去一边用手刨着、一边呼喊着同事的名字,听到他的呼叫声被压在底下的同事急忙回应着。指甲裂开了、手指划伤了,钻心的疼痛一阵阵传来,手底下却不敢有丝毫懈怠。一个个同事被救了出来,他向每一个被救出的同事重复着一句话:“快去救人”。

震后清点人数他所在的县人大无一人伤亡,同事们清楚这与张国强在第一时间对大家展开救援分不开。大家也知道,张国强早已是重病缠身,肝硬化等重症疾病随时都可以将他击倒。

然而张国强却向组织申请,要去扎西科片区进行抢险救灾,这让所有的人为他捏了一把汗。扎西科片区地广、人多,群众成分复杂,在这次地震中又是受灾面积最大、伤亡最重的地区。从主管县财政的副县长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强对扎西科的现状比谁都清楚,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这个出生在草原上的康巴汉子内心一直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是共产党让草原人民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当家作主人的好生活,当家乡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时,他理应义不容辞为祖国母亲分忧解难。

张国强依然走向了抗震救灾的最前沿,力争让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

衣服刮破了、皮鞋掉了底……又一个夜色褪尽,晨曦微露,蜷缩在汽车里的他揉了揉干涩发红的双眼,在拉开车门的刹那间他愣住了:曙光中,驻地武警支队的领导,同样睁着布满血丝的眼睛,手里捧着一套崭新的橄榄绿军装,微笑着望着他——张国强有了生平的第一套军装,没有多余的话语,但那一刻他的眼睛湿润了。

自此,在抗震救灾一线,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种场景:一个身穿军装,没有领章、帽徽的编外“军人”和武警部队指战员一道,白天,顶风冒雪指挥抗震救灾,夜晚,手绘的扎西科片区图地图。当劳累一天的扎西科片区居民沉沉睡去之时,由军民联合小组组成的巡逻小分队在30多个受灾点帐篷外围进行巡逻;当第一场大雨冲毁扎西科片区60余户群众的帐篷,军民联合小组积极组织抢险救灾,对附近的路面进行清淤……在抗震救灾最前沿,张国强身着“军装”与武警官兵共同演绎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动人故事。

在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的全力驰援下,饱受地震灾害的玉树已由抢险救灾转为灾后重建,张国强挑起了更为艰巨的征地拆迁重担,在玉树县政府的板房里我们再次见到他时,蜡黄消瘦的脸庞,塌陷的眼窝,头发长得都到了后脖梗儿上……

当我们问他地震后留给他最珍贵的纪念是什么时?他的双眼立刻闪出了亮光,他引着我们来到了办公室兼卧室。一张双人床、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中常见的深棕色立柜,所不同的是床腿和立柜上缠满了胶带,地震时他的这点家当被砸烂,震后为了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他将这些拼拼接接照旧能用的家当搬到了办公室里。他打开立柜门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纸盒,揭开盒盖,里面是用塑料袋套着的军装,他小心翼翼地取出军装,用黝黑的手仔细地抚摸着、沉思着。

我们深知,面对每一个记者,这个双眼充血、嘴唇青紫的英雄都会讲述关于这套军装的故事。每每回忆起这段历史,他内心充盈的不仅仅是自豪感,更多的还是军民团结所带给他的一往无前的力量。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如今距玉树地震已过去了十年,当年与张国强共同奋战在一线的武警官兵已陆续离开玉树。

当崭新的玉树矗立在世人面前时,已担任州级领导的张国强,每逢建军节、节假日都会去看望、慰问驻地官兵。因为,他永远不会忘记当年与驻地官兵所结下的兄弟般的情谊,伴随着他走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创造了玉树灾后重建的奇迹,他也希望自己能像一名兄长一样关心和爱护每一名为玉树奉献着青春热血的部队官兵。

岁有涯情无限,子弟兵——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绿色身影,总是不断闪现在他的眼前。“我曾经是一名编外‘军人’”,在张国强的记忆深处,玉树地震十年之后,最值得珍藏的回忆,依然是存放在衣柜里的军装和军装背后的故事。(记者 何汀)

责编:曹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