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古,曾有一家 帐篷面片馆

2020-04-13 10:09 来源:青海日报

把这份见证和父亲的手艺传承下去(2020年3月26日摄)。青海日报记者 杨艳玲 摄

把这份见证和父亲的手艺传承下去(2020年3月26日摄)。青海日报记者 杨艳玲 摄

把饭馆开好也是为灾后重建作贡献(2011年4月13日摄)。 本报记者 罗连军 摄

把饭馆开好也是为灾后重建作贡献(2011年4月13日摄)。青海日报记者 罗连军 摄

 

早就听同事说起,玉树市区有家王氏卤肉面片馆,将玉树灾后重建时刊发在青海日报上的一张图片放大挂在店内。这张在帐篷内揪面片的图片还在小店保留,作为一项荣誉,既见证着这家面馆10年的变迁,也印证着玉树震后10年发生的巨变。

3月26日中午,记者按照手机导航,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镇红旗小学附近的这家面馆,上百平方米的小店内坐满了吃饭的人。店门正对的墙上挂着三张放大的照片直入眼帘。

“为什么要把这几张照片挂到这里?”作为当年拍照片的人,走进面馆却找不到熟悉的面孔,迎接记者的店老板已不是图片里的人。在简单的寒暄中,我们了解了原委。

“这几张照片都是有特殊意义的,你看上面这张发在9年前的青海日报上,下面还写着‘把饭馆开好也是为灾后重建作贡献’。证明我们的小店也是为玉树灾后重建出过一份力。我们一家,特别是我父亲以此为荣,非常珍惜这张图片。”餐馆老板袁佰发说。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10年时光匆匆而过,今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援建中,震后的废墟上,建起了一座环境洁净、充满朝气的现代化新玉树。

袁佰发回忆,早在2009年,父亲王淼邦和姑姑王晶靠着做面片的手艺在玉树红旗小学楼下开了一家小面馆,因面好肉香,小面馆风靡一时,受到许多当地人的喜爱。

“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玉树千疮百孔,一切在那一刻全部停滞下来。当时我和母亲在老家,店里只有父亲和几个雇员,宿舍在饭馆对面的二楼,是那种混凝土结构的,比较结实,很庆幸我父亲他们都跑出来了。”

经历了地震的王淼邦回到了西宁,但在家的日子还是让他觉得不踏实。两个月后,王淼邦又回到玉树,拿着当时民政局发的三顶帐篷和一些米面油,在原先饭馆附近的路边搭起临时帐篷,重操旧业继续开起了面片馆。随着玉树灾后重建全面启动,大批建设者进驻,面片馆的生意也火起来。

2011年4月13日,玉树震后一周年。记者在玉树结古镇采访,偶然在重建的街边发现了王淼邦开的帐篷面片馆。吃完面片后,便拍了那张一家人在锅边揪面片的照片,并配上“把饭馆开好也是为灾后重建作贡献”的说明,刊登在4月15日的青海日报上。

震后10年,再访玉树。不见当年的帐篷,原址上已是焕然一新、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精致餐厅。当年照片里揪面片的老板王淼邦也因身体原因回到西宁,老板换成了他31岁的儿子袁佰发。

说明来意,袁佰发特别高兴。向我们介绍了帐篷面片馆的变化和玉树10年来的变迁。

“当年,我父亲在帐篷面片馆一干就是4年。他常对我们兄弟姐妹们说,这4年虽然条件艰苦,但看到那么多来援建玉树的人吃上自己揪的面片,心里十分高兴,这也是为灾后重建作贡献。”

经历了从废墟到规划,从重点工程开工到道路重建,从扎曲河治理到市区绿化亮化,经过3年的重建,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落成。帐篷面片馆4次搬迁,但始终在红旗小学附近兜兜转转。2017年3月1日,在父亲的建议下,袁佰发又回到当年的原址,租了几间新建的铺面,面片馆重新开业,才有了今天的这家店。

“震前的结古镇城区不大,基本都是传统的院落,虽然是藏区的商贸重镇,但设施环境和基础条件比较落后。跟今天的玉树市比起来,那真是天壤之别。你看现在的街道纵横交错、宽阔整洁,藏式风格的现代化建筑比比皆是,特别是到了夜晚,亮化的河道和灯光辉映,建筑与省会西宁也没多大区别。”

袁佰发告诉记者,10年来,他亲眼看着面馆门口的扎曲河从浑浊变得清澈,街道从土路变成柏油路,一片片废墟变成了高楼,这些就像放电影一样,让他难以忘怀。

“以后我不会再开分店,也不会再改地址,就在这里把父亲的手艺传承下去。”为进一步了解当年情境,袁佰发联系到了远在西宁养老的王淼邦。谈起当年的照片,视频那头已经60岁的王淼邦感慨万千。

“我记得,当年就是你拍的照片,还发到了报纸上。后来很多人都跑过来告诉我上了报纸,还夸赞我。我特别喜欢你们在照片下配的那句话,激动高兴中,我把报纸复印下来,放大挂在了墙上。对于我们面馆来说,这是一项特殊的荣誉,也是想让家人和客人们记住玉树的昨天,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王淼邦说:“没有党的领导,玉树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党的领导,也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凝聚起这么强大的力量。我是吃过苦的人,文化也不高,但从内心深处由衷地感谢党、感谢党的好政策。如果身体好一点,我一定要再到玉树,看看那里的蓝天白云,看看自己经营过的面馆。”

干净整洁的餐桌,摆满青翠绿萝的吧台,洁净利落的厨房……10年,昔日的帐篷面馆变成了如今明亮的餐馆,也见证着灾后重建中新玉树的飞速发展,更展现着江源儿女感恩奋进的玉树情怀。(青海日报记者 罗连军 杨燕玲)

责编:曹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