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交管局负责人:酒驾引发事故率下降

2015-12-02 07:42 来源:法制日报


  记者:“路怒”、“分心驾驶”等行为有哪些危害?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
  负责人:除了纳入危险驾驶罪的违法犯罪行为外,“路怒”行为(强行变更车道、强行超车、违法抢行、占道行驶、不按规定让行等)以及开车时接打电话、玩手机微信、抽烟、低头捡东西等“分心驾驶”行为也是很危险的,需要广大群众共同抵制。
  我们先谈谈“路怒”。“路怒”即带着愤怒情绪驾驶机动车,俗称“开斗气车”,又被国外称为“攻击性驾驶”,在交通违法行为上表现为强行变更车道、强行超车、违法抢行、占道行驶和不按规定让行等交通违法行为。“路怒”是心疾,既不利于驾驶人的身心健康,又危害他人与自身的人身安全,由此引起的攻击性驾驶行为是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扰乱交通秩序、危害交通安全。2015年以来,全国共查获上述违法行为近1733万起,同比上升2.8%。按性别看,“路怒”症中涉及到的男司机约占97%、女司机3%(男:女驾驶人总数比76:24)。
  其次,我们再说一下“分心驾驶”。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分心驾驶是指驾驶时注意力指向与正常驾驶不相关的活动,从而导致驾驶操作能力下降的一种现象。因驾驶人视线偏离或分心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常见且重要的原因,这一诱因在追尾碰撞事故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分心驾驶目前主要表现在日常驾车过程中发生的接打电话、玩手机发微信、低头捡东西等行为。据统计,2014年全国统计的简易交通事故(财产轻微损失、人员轻微受伤的交通事故)656.3万起,其中由于分心驾驶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共有309.9万起,占到全部简易事故的47.22%。2014年,一般以上交通事故中因分心驾驶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共有74746起,占事故总数的37.98%,造成21570人死亡,76984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58亿元。2015年以来,共查处分心驾驶违法行为40.3万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1.1%,可见分心驾驶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根据实验计算,当司机以时速40公里行驶时,从低头到抬头需要2秒,车辆盲驶距离超过20米。我们试验了一下,从拿起手机划开密码锁,到浏览一条新信息,眼睛至少要在手机屏幕定格2秒左右,如果车辆分别按时速20公里、60公里行驶,1秒钟就要跑5.6米和16.7米,从低头再到抬头,最快也要2秒,当发现前方有情况时,司机的反应时间是0.02秒,照此计算下来,车辆又要行驶出5到10米,这个距离在驾驶中是很可怕的。要是在高速公路上浏览手机信息,安全隐患也将成倍增加。完全浏览一条信息大约需要10秒,这神游的10秒钟会让你在接下来的120米甚至更长的一段距离中处于一个极度危险的驾车环境当中。
  调查显示,68%的司机有过开车打电话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分心驾驶的危害以及导致的后果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致使由此造成的交通事故连年递增。也许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一次不经意的“分心”并未造成任何严重后果。
  记者:构建汽车社会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安全出行事关交通参与者切身利益,需要如何调动社会的力量? 
  负责人:据统计,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76亿辆,其中汽车1.69亿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3.22亿,其中汽车驾驶人2.75亿。近5年来每年平均新增机动车1600多万辆,新增驾驶人2000多万人,相当于1991年全国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有量。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实现了稳中有降,但总量仍然较大,并且80%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因交通违法导致。数据显示,2014年所有涉及路口的交通事故中,因不遵守交通信号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7415起,共造成1895人死亡,8048人受伤。其中,机动车不遵守交通信号造成事故4954起,致1895人死亡,5970人受伤。非机动车不遵守交通信号造成事故1779起,致335人死亡,1802人受伤;行人不遵守交通信号造成事故682起,致245人死亡,276人受伤。
  构建汽车文明、营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团体的关注与支持。本报记者 刘子阳

责编:张泽昕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