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范医生的医疗队在临时医院工作至9月25日才撤离。临走之前,他把所带去的这两包医疗器械留给了唐山。张可范医生觉得,当时的确没有更大的力量帮助他们,尽这一点微薄之力,对他们是安慰,对自己也是安慰。
2011年地震35周年的时候,唐山市政府还给张可范医生寄了一封信,还是感谢他们对唐山地震的帮助。
徐惠琳,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工农兵大学生。徐惠琳回忆说,徐惠琳原是崇明海丰农场职工医院的医务人员,1973年被农场选拔推荐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科大学,成为工农兵大学生,学习期间正好碰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时正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实习。徐惠琳是班干部又是党员,她觉得,自己这个时候应该积极带头,于是,迅速地向党组织表决心,要求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这一举动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批准。徐惠琳马上回家向爸妈打个招呼,带了两件白大褂,一个听诊器,一点钱和全国粮票以及一点生活必需品就赶回医院待命。
他们是8月4日上午10点53分离开上海站的,火车经过了南京后,就能看到前方来的列车里有转运的伤员,有的包着脚,有的包着头。徐惠琳回忆说,看到这些场景心里感到很难过,在心里默念当时的口号:“山崩地裂志不移,一定要和灾区人民共战斗,更好地为灾区人民服务。
此间,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徐惠琳是早班时接到赴唐山的命令的,他的一位男同学是中班,见徐惠琳在医院待命,也表示想参加唐山医疗队,但名额已经满了,谁知他后来想办法还是偷偷跟着黄浦区中心医院的队伍上了火车。当火车开动后,这个男同学就过来找她们,表示要和她们一起去战斗。但是,当时第一人民医院的带队负责人知道后说:“我们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多一个!”一定叫这个同学回去。他们都很感动,都舍不得,就跟领导说好话,既然已经来了就让他去吧。领导坚持原则,称这是组织命令,一定要叫他在南京下车、最后,同学们凑了一点车票钱给他,这个同学只得从南京下车返回上海。
到唐山后,徐惠琳被分在医疗队的妇产科。当时连产床都没有,她们给病人接生,是用木板架起来的临时产床,跪在地上接生的。在一周内,她们做了不少的手术,有一次,发现产妇病人出血不止,休克了,马上需要输血,医疗队员纷纷表示抽自己的血。病人的血型是AB型的,结果一个是徐惠琳班的女同学,还有一个是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的张医生,两人各献了240毫升血,挽救了一位产妇病人,体现了医务人员的高尚品德。
徐惠琳说,我们这些学生在唐山医疗救援工作中,学到不少医疗知识和技能。记得一个病人要做死胎引流术,我在随队医生的指导下,在医疗设备简陋的情况下,用盐水瓶装水,一个一个装下去,给子宫加压,直至宫口开齐,最后才把死胎给引出来。小孩在羊水里面浸泡了五天,手术时的味道很难闻,最后克服了困难,成功地救活了产妇,在当地传为佳话,当地人民送了一个匾,全组同志也受到了表扬。这个匾带回来送给医院保存了。
随着时间的延续,外伤的伤员少了,为了防止传染病,他们走访每家每户,去发放药品,后因药品货源供应跟不上,医生们就到长城上的一个烽火台,去采中草药。早上步行去,晚上带回来洗净后熬汤,再一户一户地送给当地群众,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当地的传染病就控制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