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平,原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原迁西医院三大队第九中队公共卫生科医生。
伍平医生回忆说,因为学了医学专业,自己1975年分配至防疫站工作。1976年唐山地震时,伍平医生正在下乡劳动。以往出得最远的门是杭州,所以当上了去唐山的火车时,他还感到很新鲜。他们是最后一批赴唐山的,任务是把前面的几批替换回来,接下来就是灾后重建的阶段了。
伍平医生救援队的任务主要是控制大面积医病的发生和传播,救援的医生是面对个体病人的,他们则是做群体的工作,具体就是研究如何科学而有效地使用漂白粉。到唐山去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如此大面积地防疫,伍平医生说,对于他的人生和专业,应该有很大的影响。
在随后的岁月里,伍平医生于1988年亲身经历了抗击“甲肝”防治工作;2003年参加了虹口区第一起“SARS”病人的防治并成功地控制了二代病人的发生;接着,又于2005年赴普吉岛,参加了海啸灾害的疾病控制;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防疫的工作也去了。伍平医生说,国内大型的疾病爆发和自然灾害防治经历了,国际的灾后救援也经历了,而唐山大地震的救灾经历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体验和启发,甚至可以说决定了他的职业发展方向。
他回忆说,现在想想唐山地震时的救灾应急反应,真是问题不少,水平太差。当时,国内完全没有一套应急措施的建设,本身的技术发展非常落后,这怎能不是大教训呢。反过来,像经过了1988年上海“甲肝病毒"的流行以后,到了2003年防治SARS的时候,整个国家的应急反应,就全面跟上了。何况,这时我们已经打开了国门,国外的各种措施和应对方案,可以与我们进行很好的交流。灾难之中,也可以看出更多的进步和变化。
而苗冬英医生回忆说,她是在市第一人民医院退休的,当时去唐山的时是在国际和平妇幼保健医院,是个学生。当年,记得是放假的肘,接到院长的电活,告诉苗冬英医生有这个任务。那时他正在服侍姐姐坐月子,妈妈也还没有退体,但苗冬英医生说没有困难,就去了。老师和工宣队的领导说,你带一包盐,带点榨菜,带好换洗衣服,苗冬英医生有点激动又害怕。第二天早上出发了,8月4号到唐山,是第二批。在唐山,苗冬英医生就跟着队长沈志方,他是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主治医生,跋山涉水,为唐山当地的孕妇接生。记得有一次,他们乘坐汽车的轮盘掉下来了,车子开不动了,他们就全部下车推,推到村里去给人接生。接生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医生们自己弄了一个简易的临时产床,像战争年代那样用小锅烧木柴来消毒,他们救治病人没有发生过一次感染。有一次,一个产妇很急地送过来,她是前置胎盘,出血很多,需要AB型血,苗冬英医生说我是AB型,我可以输给她,抽了200豪升的血,把这个产妇救了,剖腹产一个儿子,记得当时给他起名叫“重建”,那个时候,多了很多叫重建、重生名字的孩子。产妇家属当时就很激动,如果不是医疗队抢救及时的话,大人小孩就都没有命了。孩子很健康地生下来,一家人都非常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