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北方多地开始出现大范围的高温天气。来自中央气象台的消息,18日华北、内蒙古东部、黄淮北部最高温度将达到35~38℃。此次高温天气将持续几天?有何特点?是否属于异常?对公众生产生活有何影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
专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刘佳 新华网记者郝多
记者:从17日起,我国北方地区迎来一次高温天气过程,此次高温的强度及范围是怎样的?将持续到何时?
何立富:这是今年全国出现的首次大范围高温天气。此次高温天气过程从17日开始发展,将一直持续到19日夜间。其中,18日高温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将达到最大。
高温天气主要影响7个省(区、市),包括京津冀地区、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南中北部及山东北部,其中京津冀地区受高温影响范围较大。此次过程大部分地区最高温以35℃~37℃为主,但在内蒙古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气温将接近37℃~39℃,局地可能会达到40℃。
记者:此次高温天气的成因是什么?有何特点?
何立富:这是由于来自内蒙古西部的大陆暖气团在自西向东缓慢移动,华北黄淮等地在暖气团控制下出现晴热少雨的天气,导致高温的发展。
受大陆暖气团控制,此次高温天气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日最高气温上升幅度快,尤其在午后,紫外线辐射强,温度上升最快。二是空气中湿度较低,因此这种高温天气下公众不会感觉太闷热,天气也较为干爽。三是昼夜温差明显,虽然白天最高气温可达三十多度,但夜间温度仍然较低,体感比较舒适。
记者:说到体感温度,它与百叶箱观测的温度有何差别?
何立富: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这个温度计是处于相对通风的环境下,距地面有1.2米的箱体内。而公众的体感温度则会受到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实际环境的温度存在一些出入。比如空气湿度大,即使气温没那么高,公众都会感觉很闷热;再比如胖人和瘦人在相同的温度下,感受到的温度也是不一样的。
记者:从气候角度来说,此次高温天气是否属于异常?与常年同期相比如何?
何立富:华北地区在5月份出现高温天气还是比较常见的,几乎3-5年就会出现一次。从历史资料来看,北京在2010年5月中旬出现了38.1℃的高温,而这次过程北京的最高气温大约在36℃左右,并未突破历史极值;内蒙古东南部地区5月中旬的最高气温曾达39℃,局地达40℃,而这次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日最高气温可能接近历史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