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生命铸成的历史 非典亲历者的回忆18

2017-07-13 23:30-23:59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当然,面对SARS的时候,也不是完全没有一丝快乐,比如有时候,这种共患难还能见证爱情,成就爱情。麻醉科与我一同奔赴SARS一线的大夫是年轻的陈广俊,小陈可谓少年老成,每天进入SARS感染病房总是淡定认真,旁人看不出他有一丝的慌乱。当时小陈热恋的对象是麻醉科住院大夫小王。我们的驻地在远离协和医院的八大处,相对闹市而言,属于荒郊野外,但是在短短的两周之内王大夫多次出现在我们的驻地,约会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全然不顾自己被感染的风险。随后,为了能够接近爱恋的人,王大夫主动请缨加入SARS冶疗团队,而陈广俊大夫在即将完成任务离开前线之前,主动带着他心爱的人进入污染病房,手把手地传授医疗流程和防范感染的要领。他们的举动让我们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可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多么可爱的年轻人啊。如今这对年轻人已经建立幸福家庭,一个可爱的儿子让这对夫妻,尽享天伦之乐。凭借天分和专业执著,如今小陈、小王已经成为麻醉科的中坚力量。相信SARS经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永恒而幸福的记忆。

我的三周SARS工作有两个星期是在北京八大处的整形医院,第三周转到了中日友好医院。当时整形医院比较早的接收SARS患者,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因为比较仓促,所以医疗条件还较为简单,查房看病人要带便携式手指脉搏氧饱和度仪,现场测量患者的氧饱和度,有时戴的防护镜被呼吸气体蒙上了一层雾水,甚至无法看清监护仪上的字体,不得不请患者帮助读出监测的结果。全副武装使得每天的医疗活动异常艰苦,憋气、浑身大汗是每天的常规。

在整形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中,有1/3的人要转战中日友好医院,离别之际,是去是留,未来意味着什么,彼此心情复杂,只能道一声珍重,许多人洒泪而别。到了中日友好医院,医疗环境大为改善,起码,拥有对讲机了,可以通过视屏观察病房中患者的病情和异常变化。此时,北京市各大医院整合医疗资源,将患者按照病情的轻重分散到不同的医院进行治疗,中日友好医院住的都是病情较重的患者。协和医院的杜斌大夫年轻有为,当时负责病人的转运工作,成天在救护车上奔波于需要的地方。虽然我们难以经常见面,但是每次他给我们送来病人时,通过对讲机交代患者的病情,彼此简单安慰祝福一两句,大家感觉心里暖暖的。那时人心坚定,彼此鼓励,充满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