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镇,汶川大地震震中。8.0级大地震瞬间摧毁了通往汶川的公路,汶川与外界的一切通信联系瘫痪了。
“立即组织小分队向震中映秀镇进发,探明道路、了解灾情,第一时间上报情况。”5月12日晚上11时,受领任务的成都军区某炮兵团副参谋长杨卫东挑选21名官兵组成突击队,携带少量水、干粮和一部卫星电话,徒步向震中映秀镇出发。
经过12个小时强行军,于13日中午12时30分抵达映秀镇,并在第一时间报回灾情情况。
映秀镇灾情已明,救援迫在眉睫。而当务之急是打通通往映秀镇的生命线。
2008年5月13日,道路打通到紫坪铺水库大坝,该炮兵团政委何洪田奉命率200名官兵在大坝左岸抢建临时码头,为大部队从水路突入映秀镇建立“冲击出发阵地”。随后,他又带领官兵乘冲锋舟,突进6公里赶到映秀镇。至14日晚,该炮兵团共有500名官兵徒步进入映秀镇,成为震中救灾的主力部队。
2008年5月14日晚,某集团军工兵团接到上级开辟通道命令,全团官兵昼夜兼程,克服雨夜路滑等困难,于15日凌晨6时10分将40艘冲锋舟艰难运抵紫坪铺库区。
官兵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连续作战,用了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在紫坪铺库区成功架设起载重80吨的漕渡门桥,打通水上运输线20多公里,及时将灾区非常需要的药品、食品和饮用水源源不断地运往映秀镇,并转运受灾群众。
为了将救灾急需的挖掘机、装载机等重型装备运进救灾现场,官兵们于下午2时又成功架设起第二座漕渡门桥。随即,门桥漕运前方修路急需的大型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由水路运至各塌方路段。至此,通往震中映秀镇的水上救援通道被成功开辟。
此时,又一个焦点进入人们视线:公路仍未打通,水路只能从紫坪铺到达漩口,从漩口至映秀镇的桥梁已坍塌,大批救援物资集聚在漩口,无法运往映秀镇。
该炮兵团又一次临危受命。他们一边派出320名官兵抢救被埋压的幸存者,一边派出180名官兵会同集团军工兵团部队抢修生命线。
上午9时,该集团军工兵团和炮兵团领导开始勘察线路。他们发现,高速公路多处大桥垮塌,多处路段被泥石掩埋,作业危险,工程量巨大。许勇当即决定,沿泯江在5公里老路的基础上修建通道。12时,马达轰鸣,10余辆推、挖、装工程机械在铝厂和映秀镇同时作业。
在随后的3天3夜里,工兵团和炮兵团官兵顶风冒雨,迎着余震中滚落的山石,在6处近千米长的滑坡路段上,艰难地挖淤泥、推巨石、垫路基,一刻也不敢懈怠。多少次,刚清出一段路面,又被滚滚而下的泥石流掩埋,官兵们毫不气馁,操起工具又冲了上去。“早一分钟打通道路,就是对灾区人民的最大支援”,这个念头支撑着疲惫不堪的官兵们在极度险恶的环境中昼夜奋战。
眼看道路就要打通,一块巨石成为拦路虎。巨石压在路中央,周围塞满厚厚的泥浆,工兵部队的推土机上不去又推不动,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
“灾区群众等不起呀!”官兵们急了,纷纷脱下雨衣,拿起工具,跳下泥潭,一铲一铲把泥浆铲掉,挖空巨石下的泥土。
“一、二、三!”在整齐的号子声中,数十名官兵一起发力,“轰隆”一声巨响,山石终于滚落山谷,全线道路就此抢通。工兵团和炮兵团官兵在5公里长的战线上,挥动镐锹,奋战50多个小时,共挖土4.8万立方米,成功地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了生命线抢修任务。
5月17日晚上8时,当第一批军车开进映秀镇时,整个映秀镇沸腾了。“军车来了!”被困5天的群众呼喊着、奔跑着,涌上前来,把车队围得严严实实。
喜讯传来,军委首长称赞他们:打了一个漂亮的攻坚战!
战斗在继续,道路在延伸。工兵团和炮兵团官兵又开始了下一场开辟生命线的交通大会战……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汶川大地震,生死救援,第8集,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