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汶川记忆 应急心理救灾纪实24

2017-11-21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2008年5月12日,一场8.0级强烈地震突如其来,数百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而灾难发生之后,心理的伤痛如何愈合,同样值得社会关注。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关注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组编的——汶川记忆,应急心理救灾纪实。

在地震救援中,很多记者也参与到现场,见证了救援的整个过程,其中,《东方早报》的徐益平记者写下了一篇文章《一名随队记者的采访手记》。

晚上10:00左右,突然下起了大雨。专家组召集全体队员召开紧急会议,宣了临时党支部会议的决定,曹日芳将代表专家组参加突击队,同时研究一旦发生余震的应急预案,会议的气氛紧张得有点让人透不过气。随身物品已被我放在角落,一时找不到笔,我用手机短信匆匆记录下了会议确定的各种对策。大致整理如下:

1、服从命令听指挥,团结在临时党支部周围,相互协作,形成集体力量。2、制定应急预案。要临危不惧,若党支部说转移,则立刻上车向县城方向跑100米,因为这里没有山,而且是开阔地带,符合地震逃生的必备条件。救护车车门不能锁,车的钥匙要插在锁孔上,手电要打开。头辆出发的,女同志先上。司机睡觉时,脚朝油门方向,保持出发姿态。出发后,要听从车载喇叭发出的命令,不许超车,并保持10米车距。每个人要记住各自乘坐的车辆。帐篷里的过道不能堆放物品。车辆在路上一旦被堵,就全部下车步行。3、安排3个人值班,每人2小时。一旦轮值的人想打瞌睡,则叫醒下一位。晚上11:45,雨停了,大家钻出帐篷,各自观察要乘坐车辆的位置,并把一些随身物品搬到车上。这时,赵国秋对我说:“小徐,现在你是这个团队的一员,也要听从命令,不要擅自行动。”我回答,请你放心。到帐篷后,大家开始铺床准备睡觉,这时才发现,地面已经全湿,一些人被子也浸了水。由于风大,加上地湿,我们帮助专家组的3位女医生把她们的小帐篷挪进了我和3位男医生所住的大帐篷。在以后的几天里,我所住的帐篷将出现个有趣的场景:一是男女同住一室;二是所住的人不断“扩容”,最多时超过10个人。

几个被安排值班的人开始吃干粮当“夜宵”。有人开起了玩笑:“今天值班补贴标准参照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前半夜3块,后半夜4块。”哄堂大笑。头班的汪永光则一本正经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放心,我感觉今晚没事”立刻有人“反驳”,“你怎么知道没事,你又不是狗。”他回答说:“我的嗅觉比小狗还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