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8日晚上,武警官兵们就完成了道路的疏通,紧接着,他们奔赴灾害第一现场,尽力寻找生还者,清理遇难者遗体。
来自工矿、铁路建设的救援队伍则就近取材,将周边巨石打成碎石铺路。此后,他们一部分人保证道路畅通,一部分人参与现场救援。
贵州移动当晚将应急通信车开到现场,采取基站扩容等办法,在最短时间内将通信容量提高了4倍。
医务人员带着担架药品抢救器材,在现场焦急地等待可能出现的生还者,同时在灾民安置点为群众服务……
在似乎不会间歇的雨中,村民们苦苦守候在救援现场周边,等待亲人的消息。“那些期待的目光,就是让我们坚持不懈的动力。”贵州省消防总队战测处处长赵胜说,“我们决不放弃。”
然而,奇迹没有发生。2010年7月29日17时50分,救援人员找到第一具遇难者遗体。到2010年7月4日,救援人员找到42名遇难者遗体,仍有57人失踪。
“他们尽力了,给了我们很大的安慰。”灾害发生后从广东赶回来的李德明,父母都被掩埋在泥石流下。他告诉记者:“就算找不到,我们也心存感激。”
2010年7月2日12时38分,滑坡灾害现场,气温超过36摄氏度。32岁的卫生防疫人员聂炜刚从现场喷洒完消毒药剂下来不到10分钟,喘息未定,突然接到发现遇难者遗体的通知。顾不上体力透支,聂炜套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戴上口罩,背起重达70余斤的药剂、器械,二话不说,又上现场了。
正在现场组织防疫消毒工作的贵州省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定明告诉记者,防疫人员从7时许进入现场,除了不间断地喷洒外,晚上所有人员离场后,还要对救援现场及其周边全面消杀。这样大的范围,这样热的天气,为防止在酷热天气条件下出现疫情,现场的每一处挖掘点甚至每一个角落,都必须喷洒消毒剂。“确保大灾之后不出现大疫,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辛苦一点没关系。”。
因“职责所在”而不计个人得失安危的感人故事,在救援现场比比皆是。
贵州武警交通第二工程处上士王占平跟随部队连夜赶赴灾区。在从山脚往山腰开进的进程中,王占平的挖掘机履带几乎全部陷入软泥中。凭着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抢险经验,他操控着挖掘机脱离困境,顺利抵达半山腰,并在其他救援人员配合下找到几具遇难人员遗体。下来后,王占平因体力消耗过大,已几近虚脱。他摆摆手说:“这不算什么。”
53岁的中铁八局“救援突击队”队长曾垂刚,接到抢险任务时老胃病又犯了,可是他没有一丝犹豫,火速率领中铁八局抢险队伍奔向灾区。他们是最早到达现场的救援队伍之一。从那一刻起,按照指挥部的部署,突击队员开始连续奋战。曾垂刚忍受着强烈的胃痛,在救援现场连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
2010年7月2日,当确认村支书已经遇难的消息后,在抗灾一线表现突出的布依族干部岑朝阳被任命为大寨村支书。岑朝阳的妻子被掩埋在废墟之下,他却顾不上悲伤,每天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一刻不停地服务在群众身边。
灾区一线,火速成立了抗灾抢险救援临时党总支和12个临时党支部。基层党组织把共产党员组织起来,为受灾群众做好生活服务和思想工作,成为群众战胜困难、生产自救的“主心骨”。“家没了,我们用双手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