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5日14时,阴沉欲雨。贵州关岭县“6·28”特大地质灾害现场搜救结束后,悼念逝者的庄重仪式在滑坡现场举行。此时,距灾害发生正好7天。
山崩之后,连续7天7夜,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和矿山救援人员、医务工作者以及贵州各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为百分之一生的可能,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
2010年6月28日14时许,贵州西部的北盘江畔,一座依山而居的村庄被一阵惊雷般的巨响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因连续强降雨引发特大山体滑坡地质灾害,上百万方的碎屑流奔泻而来,顷刻间吞噬了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两个村民组37户人家99名村民。山体滑坡发生的整个过程,仅一两分钟。
灾害发生后,温家宝总理迅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组织力量查明情况,千方百计抢救人员,同时防止周边地区发生类似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回良玉副总理率队连夜紧急赶赴灾害现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贵州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多支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冒着倾盆大雨驰援灾区。
当日20时50分,在抢险救援临时指挥部,联合指挥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大家达成共识:“当前第一位的是救援,生命比什么都重要!要立即研究下一步的救援方案,组织人力物力尽可能地抢救生命。”
这一晚,抢险救援的人员、设备,彻夜从四面八方向灾区汇聚。
“村民期待的目光,就是让我们坚持不懈的动力”
滑坡现场,雨水时断时续,泥泞不堪,山体随时可能发生滑坡,灾害现场存在二次坍塌的危险……抢险救援工作困难重重。
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消防救援人员、公安民警、矿山救援人员、医务人员以及其他救援人员冒险冲进现场,争分夺秒开展搜救。
由于滑坡堆积体极为松软,为了寻找可能的生还者,救援人员只能徒手搜救,依靠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一遍一遍地寻找生命迹象。由120名消防官兵组成的6支救援突击队,在1300多米长、100多米宽的现场区域展开“地毯式排查”和“拉网式搜寻”。
“这是一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碎屑流复合型灾害,在贵州历史上没有记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说,“发生滑坡的山体上陡下缓,高差四五百米,下滑后冲力巨大,不仅形成碎屑流,而且滑动距离长达1.5公里。”
据专家组现场初步观察,滑坡形成的堆积体下部厚约10米至20米,上部厚50米左右,总量约150万至200万立方米。滑坡地带上方山体,上万方堆积物还有可能二次垮落,因冲积物有水,在上面作业的人员和设备随时可能往下方移动。
冒着巨大的危险,7天7夜,救援人员不言放弃。人们渴盼着生命的奇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