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6

2018-02-12 23:30-23:59 责编:吴恪瑾

00:00 00:00

虽然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救援队员们依然没有松懈。一方面,在积极准备各种应急预案,准备在到达灾区后立刻展开救援行动;另一方面,仍然在积极联系有关各方负责人,期望尽快赶赴亚齐省灾区。

与民用机场一线之隔的军用机场内,停着三架灰色、绿色的美制或俄制运输机,以及两架契努卡重型运输直升机。

“现在我们要求飞机落地后两小时内卸完货后立即起飞,也不能在机场过夜”,印尼空军部队的辛哈比中将对记者说,“否则就没有地方供其他飞机起降。”

在军用机场边上巨大的仓库里,堆放着印着各色国旗和标识的奶粉、饼干、药品、自行车、酒精炉、帐篷、毯子等物资。

事实上,仅仅10天之内,各国送抵印尼的物资已足够当前救灾之用,只缺足够的飞机和卡车送到200万灾民手中。有报道说,一些食品已在仓库里腐烂变质。

与此同时,上万名各国救援人员,还有大量的飞机,从全球各地涌到雅加达和棉兰,等候前往灾区。《雅加达邮报》1月12日说,除了美军提供的50多架飞机外,印尼本国及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巴基斯坦、西班牙、埃及、巴西等国家和地区提供的超过80架运输机和20架直升机,在印尼上空穿梭。

2004年12月31日22时30分,经过中国国际救援队联络官多方联系,救援队员们终于坐上了来自新加坡的“大力神”运输机,前往亚齐省会班达亚齐,所有队员都投入到卸货的艰巨任务中。在所有7吨重的医疗设备和物资被“拿下”后,凌晨3点多,筋疲力尽又极度困倦的队员们倒在停机坪的一角就呼呼大睡了。但是一个半小时后,一份特殊的“新年大礼”——一场暴雨突然来了。

迷迷糊糊之中,被浇醒的队员们第一反应不是避雨,也不是保护自己,而是用各种方法去保护设备和药品,避免它们被雨淋湿。侯世科、吴学杰等医疗分队的队员迅速把呼吸机、监测仪等贵重设备抱在怀里;刘亚华、高歌等女队员则找出雨衣盖住药品;袁本航、王念法等搜救分队队员紧急搭建帐篷,把那些贵重设备和药品转移进去;中央电视台记者李清波、汪曙光脱下身上的衣服盖住机器……

做完这一切,已经近凌晨6点。雨渐渐停了,但队员们几乎都被浇成了“落汤鸡”。这是个富有意义的元旦之夜,潮湿的空气平静而肃穆。5米之外,停放在那里的救灾物资运载飞机彻夜轰鸣;500米开外,几百名灾民滞留机场等待送往棉兰;10公里外的班达亚齐市区,一半以上的建筑被毁,10万多人死亡还有10多万人失踪。死亡、饥饿、疾病的威胁笼罩着亚齐。

经过37个多小时的辗转颠簸,从北京出发的35名救援队员终于抵达了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班达亚齐机场。记者在下飞机的刹那,看了看手表,正好是北京时间2005年1月1日凌晨零点。多么巧合啊!2004年最后1页日历正好从这里翻过。

救援队员们就地露营,准备稍稍缓解下疲惫就投入到白天的救援行动中去。

“要不是这场暴雨,同志们能够休息得更好,更加精神百倍地开展今天的救援。”在他们心里始终有两个目标:一是通过救援队的实地工作展示中国形象,促进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友谊;二是在实现救援的同时,平平安安地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