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14

2018-02-20 23:30-23:59 责编:张凌

00:00 00:00

 

印尼的班达亚齐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灾区现场让黄建发感到震惊。他说,以前也参加过类似救援行动,但没想到“灾情这么严重”,救援队遇到很多困难,且灾情也不为外界所完全了解。

黄建发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对外联络官,队员们把他亲切地称为“救援队的眼睛”。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现场救援协调会,商讨联合行动。他还要与中国救援队负责人商量:中国队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中国队能做什么?……诸多头绪系于一身。

黄建发说,在国际救援中,救援队需要跟当地政府、联合国相关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救援队合作。而对外联络官则负责其中的协调联络。在此次国际救援中,中国国际救援队被困棉兰机场时,在黄建发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在新加坡运输机的帮助下,中国国际救援队才能迅速地赶往班达亚齐灾区。

当中国救援队在灾区开展工作的时候,交通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救援队伍之间就需要相互支持。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离印尼比较近,救援队带有大量的交通工具。在展开救援的初期,交通工具还没解决的时候,中国救援队与他们联合编队,去执行救援任务,这样也解决了交通的问题。

2005年的时候,黄建发40岁。他15岁考入浙江大学地质系,后进入中国地震局地壳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拉开了20多年地震研究生涯的序幕1992年以后,黄建发渐渐意识到,地震灾害中的应急和救援措施十分重要。从此,他逐渐地参与到政府有关的预案对策研究工作中。

2001年,中国的国际救援活动开始发展,在救援队刚成立时,有两个名字作为备选,分别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中国国际救援队”。时任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的黄建发提出中国救援队的建立应当体现作为大国的责任,定位应在国际救灾上。就这样,经大家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定名为“中国国际救援队”。

那么,黄建发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在这次救援活动当中还有哪些故事,(姓名)明天节目当中接着跟大家说。

救援队成立之初,无论是操作模式、专业人员以及设备,几乎白手起家。黄建发是其中要的参与者。目前,中国国际救援队已达到国际水准。黄建发自豪地说,我们第一次到阿尔及利亚就成功地救出了幸存者,得到联合国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赞扬。

这一次来班达亚齐,中国国际救援队也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的赞扬黄建发说,有许多国家和地区派出了救援和医疗队伍,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墨西哥、南非、法国,灾区现场还活跃着许多非政府组织。与他们相比,中国国际救援队最大的优势是它的弹性和它的延展性,能够根据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工作。

黄建发说,在灾害救援初期,如果以搜救任务为主,那么我们会组织更多的搜救队员到那儿开展工作;如果在搜救阶段结束以后我们这些搜救队员就很快转为后勤支持,其他队员就开展医疗救助;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灾害评估,灾害评估的结果又可以反馈回来,为我们的搜救和医疗工作提供参考。所以说,弹性和延展性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在出发之前就考考虑到的。其他国家的救援队组成比较单一,不少是以搜救队为主的,因为搜救阶段相对来讲比较短,那么搜救任务结束以后,他们可能马上就要离开。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救灾的官员对中国的这种组队方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中国国际救援队这种组队方式非常适合灾区的需要。黄建发说,这就体现了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水平和实力。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14 ,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