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28

2018-03-06 23:30-23:59 责编:张凌

00:00 00:00

记者与成片遗体面对面

2005年1月3日,我们跟随中国和新加坡联合救援队在亚齐省省会班达亚齐附近的临海小镇塔曼锡斯瓦,展开了搜寻幸存者和清理遇难者遗体工作。

从乘坐的卡车上一眼望去,整个小镇墙倒屋塌,废墟遍布,污浊的泥浆和破碎的砖块遍地都是。碗口粗的钢柱被海啸冲击得弯弯曲曲,粗大的水泥桩更是被拦腰冲断。一阵风吹来,一阵恶臭“顽强”地钻透了记者所戴的两层口罩,让人作呕。

当地高温使遇难者的遗体高度腐烂,很多尸体发黑发臭。道路两旁,每隔几米远,就有两三具装在裹尸袋中的尸体堆放在路边。在30多度的高温下,阵阵恶臭穿透塑料布制成的裹尸袋,弥漫到空气中。

在这种环境中,记者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必须要适应在成群腐烂发臭的遇难者遗体中工作。在与救援队员共同行动的过程中,他们的勇气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激发了我创作的激情,我忘记了恐惧和迟疑,渴望用自己手中的相机和笔把所看到的、所感动的东西记录下来,原原本本地展现给读者。

稳定住紧张的情绪,我立即投入到采访中,并拍摄了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清理遗体的画面。为了找到最佳的角度,我攀上裸露出钢筋的废墟堆上,一不小心,失足滑下,撞到水泥块上,右腿钻心疼痛。

拍照,记录队员们的救援行动••••••我一边记录各种细节,一边观察现场的情况。

在靠近一大片水塘的废墟上我发现了一具女童的遗体。小女孩无助地躺在泥土地上,痛苦地仰望着天空。

在这些天的随队采访中,记者不仅注意亲身采访,还身体力行地参加了救援队的行动,帮助队员抬担架、装卸物资,抢救被大风吹倒的帐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救援队员”,赢得了救援队队员和新闻同行的尊重。救援队总医官郑静晨称赞说,随队采访的记者们工作上不仅是拼命三郎,乐于助人的精神更让人感动。

2005年1月5日,记者在班达亚齐机场附近灾民转运点采访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现机场附近明显加强了戒备,不仅持枪的印尼政府军士兵数量明显增多,而且不少美军士兵也开始忙碌着在营地附近捡拾垃圾,收拾军营。记者判断,不久会有重要人物抵达机场。稍后我就从负责警戒的印尼军官口中得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将抵达班达亚齐察看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