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发生后,一些国际性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比如救世军,亚洲医师联络协会(AMDA,无国界医师组织亚洲分组织)等组织也迅速赶到灾区开展了救援活动。
此外,一些宗教性组织,比如在阪神地区有强大影响力的宗教团体也都迅速地开展了援助活动。日本私营企业也积极参与。总部设在神户的百货连锁店DAIEI,以及SEVEN- ELEVEN,等24小时便利连锁店在震后3个小时内就把食品等救援物资运到了灾区。同时还有一些商店在灾区开设了露天店,有效地防止了非常时期的物价上涨。
事件结束之后,很多应急方面的信息也值得我们今天回顾和思考。
(1)震后救灾工作艰难的原因
阪神大地震被日本人民称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虽其震级不甚很高,时间也不是很长,但破坏性却是惊人的。震后救灾工作艰难,究其原因,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该次地震属于城市直下型地震,能量积累慢、周期长、破坏性大,而且直接发生于城市集中区域,就当时的条件基本无法预测。其震动方式特殊,垂直、水平均有震幅,烈度强,对城市的破坏性极大,而且神户市与震中距离近。二是该次地震发生地的地理环境因素和基础设施较脆弱。日本学界普遍认为关西地区不会发生大的地震,因此长期以来,疏于对关西地区防震的研究和对策。而阪神地区的城市大都建设在山坡、斜坡和人工填海造地上,经过强震,地基发生形变。城市抗震设防较差,使房屋(大都是80年代以前的建筑)、交通设施及生命线工程大量被毁坏,并引起火灾等次生灾害。三是官方行动迟缓。震后,神户市通讯不畅,道路阻塞,客观上给救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救灾无法按预定设想组织展开。同时,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对关西震灾准备不到位,估计不足,导致行动迟缓,在实际救援中,又出现了救灾指挥体系不协调、救贫物资供应混乱和火灾无法及时扑救等情况,以致灾害作用加强。
(2)政府部门和官员要树立正确的危机防范意识
危机意识的强弱,是检验一个国家,包括国民成熟与否的试金石。作为承担公众安全首要责任的政府履行职责要到位,具体表现为:在日常工作中,要把危机预防纳入到政府政策目标和核心议程之中。危机发生时及时发表权威信息,避免谣言和社会恐慌的扩散,使整个社会可以及时关注和参与社会公共安全的建设。
阪神大地震前,日本政府并没有把公共危机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和必需的任务来对待,防灾救灾思路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公共危机管理观念的淡薄和偏颇,政府财政预算援助的对象是那些可以预测到地震的地区,而对于很难预测到的直下型地震,其防范和救助反而没有资金投入。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反应迟钝,内阁安全保障室在紧急关头也未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作为中央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枢的作用,信息传递缓慢,应对措施不当,把7级大地震仅当作一般的灾害来处理。结果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指责。
政府官员主观上应当认真对待每一次灾难,不能淡化事态,保守处理。阪神大地震,由于对灾情认识上的疏漏,致使紧急对策反应迟缓。如地震发生5小时后,即17日中午,日本政府对灾情仍无基本把握,首相官邸发表的灾情预测仅为死亡300人左右。由于灾情把握不准,导致救灾节奏和力度跟不上需要,结果救援不及时,使损失大大增加。地震消息公布不久,瑞士救援队率先提出了救灾中请,但一天之后日本政府才同意接纳。这支24小时内可以到达世界任何地方救援的队伍到达神户时,受灾者已经在瓦砾下被压了两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