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市建设环境和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立足长远
城市建设环境和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立足长远,不能等闲视之,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带,应当加大力量,保障长远的防震建设。此次重灾区神户市的建筑基本是在沿海山坡的斜坡上和人工填海造地上建设的,建筑密集,许多是二战后仓促兴建的二流建筑,年久失修,更有大量的传统木式建筑夹杂其间,这样导致地基极易松动、滑动和因填土太软而易发生液化塌陷,遇到灾难,其结果可想而知。
(4)应当建立权变的危机管理机制
阪神大地震充分暴露出了日本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机制中的薄弱环节。日本政府在常态环境中的政策形成过程具有自下而上、各部门充分协调的特点,也影响了其危机管理机制运行的速度和效能。地震发生后,日本内阁照旧进行例会,并没有及时进行关于救灾研究,而只是在地震后6小时才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对策会议,以首相挂帅的政府灾害对策本部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才成立的。这种墨守成规的管理机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以致日本政府备受诟病。
(5)应加强对民众自救的教育,发挥民间志愿者团队的作用
阪神大地震的经验告诉我们,地震发生时,不能单纯依靠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和军方、警方的“公救”,受灾者自身要超越受灾意识,主动团结起来,互助“共救”。阪神地震时,消防队的电话很难打通,从燃烧的房屋中救出受灾群众的、克服困难进行灾后建设的大部分力量来自民间,特别是“自治会”、“町内会”(类似于中国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这些组织成了抗灾救灾的核心力量。在日本的地震救灾中,除了“自治会”、“町内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很多受人尊敬的学者教师等也主动站出来稳定大家的情绪,最终没有造成更大的恐慌和损失。
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既要强调政府的负责,又要有社会的协同和公众的参与,要能够建立起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国内和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公共危机的管理,以使危机决策得以迅速实施,获得丰富多彩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缓解由于危机造成的社会心理压力,达到协调有序的目的。
这次地震中,在政府力量没有达到的时候和地方,日本无数的志愿者和志愿者团体参与了救灾活动,他们在迅速的投入救灾,充分保障救灾的全面性,及时就地供应灾民所缺物资,稳定灾民的情绪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弥补了政府的不足,也使人们看到了政府能力的有限性,意识到只靠政府是无法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那些带给人伤害的自然灾害,第7集,1995年日本应对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