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应急救援成功经验28

2018-08-01 23:30-23:59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在国务院的统一组织下,全国各地紧急调运了153吨泡沫灭火液及干粉。北海舰队也派出消防救生船和水上飞机,直升飞机参与灭火,抢运伤员。经过5天5夜浴血奋战,13日时火势得到控制,14日19时大火扑灭,16日18时,油区的残火、地沟暗火全部熄灭。

调查部门分析了主要原因,认为导致该次事故的原因是非金属油罐本身存在缺陷,遭受对地雷击产生感应火花而引爆油气。事故原因极大可能是由于该库区遭受对地雷击产生的感应火花引爆油气,其根据是:

(1)8月12日9时55分左右,有6人从不同地点目击,5号油罐起火前,在该区域有对地雷击。

(2)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测得,当时该地区曾有过二三次落地雷,最大一次电流为104A。

(3)5号油罐的罐体结构及罐顶设施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预制板裂缝和保护层脱落,使钢筋外露。罐顶部防感应雷屏蔽网连接处均用铁卡压固。油品取样孔采用9层铁丝网覆盖。5号罐体中钢筋及金属部件电气连接不可靠的地方颇多,均有因感应电压而产生火花放电的可能性。

(4)根据电气原理,50~60m以外的天空或地面雷感应,可使电气设施在100~200mm的间隙放电。从5号油罐的金属间隙看,在周围几百米内有对地的雷击时,只要有几百伏的感应电压就可以产生火花放电。

(5)5号油罐自8月12日凌晨2时起到9时55分起火时,一直在进油,共输入1.5×104m3原油。与此同时,必然向罐顶周围排入一定体积的油气,使罐外顶部形成一层达到爆炸极限范围的油气层。此外,根据油气分层原理,罐内大部分空间的油气虽处于爆炸上限,但由于油气分布不均匀,通气孔及罐体裂缝处的油气浓度较低,但仍处于爆炸极限范围。

黄岛油库大火的起因是偶然的,过程是可怕的,结果是惨痛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从中不难看出,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石油储存设施来说,排除设备缺陷、设计布局不合理等“硬伤”外,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思想严重不到位,甚至可以说是除了基础的消防概念外就没有配套的应急救援基本知识和配套设施,而是在大火肆无忌惮的吞噬中靠着中国人的拼搏精神才勉强取得胜利。从血与火的教训中,可以总结以下两点:

应急救援设备严重失效,形同虚设。最先着火的5号罐配备有1台每小时流量900、压力8kg/m2的泡沫泵和装在罐顶上的4排共计20个泡沫自动发生器。事故发生初期油库自配消防队员用了不到10min的时间就到达了着火罐旁边,刚刚爆燃的原油火势不大,正是灭火的好时机,如果消防装置正常运作,火苗被遏止在萌芽状态,那么后面遮天蔽日的大火、爆炸也将不会发生了……但是,让我们看看本应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的设施它怎么了呢?由于泡沫喷头装设在罐顶,平时检查维护困难,没能做到定期进行性能喷射试验,导致事到临头不能使用,贻误了最佳灭火时机,火势进一步加大,最终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看,就这小小的泡沫发生器,小小的喷头,它只是应急救援设备中多么不起眼的小东西啊,但是它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忽视了它的后果却是如此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