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1920年,海原大地震4

2018-11-02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这是中国第一次小规模讨论地震预报问题。”郭增建说,当时只是感觉地震预报很难,并没有听见国外有反对声音,而且日本、苏联当时都说要搞地震预报。

20多天的行程,使郭增建等人发现了此前翁文灏等人没有发现的长长地震断裂带。对此后中国地震事业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地震预报的前兆系统,就在这次考察中建立。

有关海原地震的前兆,主要被归结为地下水、动物、地声、地光、气象等方面。“以后的地震前兆基本也是这些类型,只是海城地震前多了个地气雾。”郭增建说。他们最终写了一份报告,用蜡纸刻了二十几本。

地震后有一些优秀的人物让人感慨,当时的静宁县长是周廷元,解放后曾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据其本人《甘肃静宁县大地震纪略》所称,他在地震后的第二天凌晨,就从县仓内出粮,救济没有食物的灾民,还从商铺购置衣物,帮助没有衣服避寒的群众,又从仓库取出帐篷搭盖草屋充当灾民住所,并电请兰州河北医院,为受伤民众医治……

周廷元并非自我夸饰,当时英国在中国出版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曾刊发题为《一个甘肃县长在地震中,十分真实的故事》的报道,用感性语言描述周廷元震后作为:“那里的县长是一个精力旺盛,十分能干的人,对人民是一种真正的福分……人们对这位官吏充满赞美。当地震来临时,他立刻命令人们冲出去。并叫人们离开住房……当地震过后,他出来叫人们立刻去抢救那些埋在瓦砾堆中的活人……还命令出资埋葬死者和动物的尸体,以防止发生疾病。”

在2010年,也就是海原大地震90周年的时候,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中共海原县委和海原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写了一本纪念书籍《海原大地震》,希望对海原大地震进行全面、多方位的展现,努力弘扬地震灾区各族群众特别是海原人民在巨灾面前不屈不挠、奋力自救的精神;展示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海原县经济社会事业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书籍对于进一步挖掘地震文化资源,打造海原地震文化旅游品牌,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具有积极作用。今天节目中,我们将书籍中的一些内容和大家一起回顾。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时值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北洋军阀对巨大的地震灾难无力救助。地震发生在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的六盘山山区,时逢冬季,天寒地冻,很多灾民又死于冻伤、饥饿、瘟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