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日本阪神大地震15

2019-02-16 23:30-23:59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2011年4月15日《日经商务》刊载了一个东京男子的感叹:“一句话,因为核辐射,家庭都要崩溃了。人因为压力都变疯啦。”说这番话的男子,本来在一流商社工作,家庭幸福,但日本东北震灾带来的核威胁,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男子育有二子,儿子五岁、女儿两岁。妻子担心两个孩子的健康,逐渐变得非常神经质。比如家中一定要囤积“足够”的瓶装水,绝对不用排风扇,儿子每天外出的时间绝对不能超过2个小时等等。男子稍微提出异议,结果就是夫妻吵架。

无论是受灾地区的人,还是非受灾区的人,这次地震、海啸、核事故都在他们心中投下了深深的阴影。

心理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我们出生到死亡每个人生阶段都会遇到的问题:青年时我们担心无法融入社会、职场。壮年时我们的危机集中于下一代的养育。老年时人们共同的问题则是通过工作或兴趣是否能令自己感觉幸福和满足。另一类危机,它是突发、偶发的事件引起的。比如犯罪、过失、转业、失业、学习成绩下降、入学考试失败等。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知的,如果有足够的精神、物质上的准备,则可以减轻危机给心理带来的冲击。灾害造成的心理危机显然属于后者。然而这次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核泄漏灾难的规模、复杂程度的难以预见性,令它对心理的冲击无法得到自身有效的缓解。

地震等灾害给受灾人的心理冲击一般会有以下四种表现,且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第一、愤怒:为什么是自己住的地区,自己遭受这场灾害。第二、悲伤:在灾难中失去了亲友。第三、自责:看着亲人在眼前去世却什么也不能做。第四、不安:大灾之后,失去了亲友、房产、家园的自己应该如何生活下去。

前面提到的福岛县的菜农,将他逼向绝境的主要是愤怒与不安。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核事故影响了全家生计的愤怒,与蔬菜长期无法销售,全家人将何去何从的不安。

对于灾区外的民众,他们主要通过电视等媒体获悉灾难的进展。地震、海啸、核辐射污染的刺激,容易带来抑郁、焦虑、罪恶感等心理压力。处理不得当,也会造成心理危机。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身处灾区外的一些人,一且看到电视、网络的灾区画面,就会忍不住失声痛哭,甚至出现偏头疼、高血压等生理反应。

我国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时,媒体上开始大量出现“地震抑郁”的说法。诚然在信息流通迅速、来源多渠道的今天,灾难应激抑郁已不再局限于受灾者,而扩大到了“观灾者”。

受灾地区人们遭受的痛苦是巨大的。以那时日本的仙台为例,汽油短缺、电力匮乏,人们的日常生活样式彻底改变了。社区的文化馆被当做了避难所,保龄球馆则成了临时遗体收容中心。但是灾区人民有许多事情摆在眼前,他们中的大部分暂时不会有迷惘困顿。其实倒是没有直接体验到灾难痛楚的人群,反而容易立刻表现出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