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家长就告诉我们烈士陵园不能随便去,到里面不能搞破坏,因为烈士陵园埋葬的都是烈士,都是解放菏泽牺牲的烈士,不能在那个地方玩,从小的时候接收这样的精神灌输,我们都是自发的,来这里扫墓不存在谁组织谁。
记者:平时都是村民自发的?
对,清明节都是村民自发的,村民就端着碗或者是晚上来扫扫,有草拔拔草,现在条件好了,原来的水泥坟头改成现在的大理石坟头了,我们逐步在提升在改造。
解说:1982年,在张和庄长大的张景宪成为一名军人,1985年在那场边境战斗中他亲眼目睹过战友的牺牲,退伍返乡后村西头的这片陵园常常唤起他的从军记忆,2007年他当选为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他想把曾经的触动转化为行动。
记者:对你的触动有什么呢?
对我的触动,首先我在这个社区里当了支部书记,也是这个最基层的烈士陵园的守护者,我也在前线当过兵,我是一个退伍兵,尽管牺牲的这些烈士不是俺这个部队的人,不是我这一批战友,但是他们的年龄,在前线参战的年龄是一样的,都是二十多岁,所以说对这个烈士有一种不同的感觉,我想着我得帮着为烈士找找家,看看他的家是哪个部队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把这个事做成一种责任。
解说:一旦想要行动,张景宪就意识到自己得和时间赛跑。
那个老村长王书玉,走访他的时候他都近八十岁了,他说牺牲在咱们这一块的不知道是哪个部队,光知道打河南南关南门的时候牺牲的,在这个村里就那么多信息,其他的信息大家都不知道。
记者:那从哪入手来找他们的线索呢?
后来我就找到我们菏泽的档案局包括菏泽的档史办,了解这些情况,大家对这一块档案局都没记载,地方档案局都没记载,档史办里边对这一块又没有记载,我就找到济南军区,因为在那里面休养的老军人,大部分都是部队的在那里休养的,结果到那里问了问之后,老人对这一段,好多老战士老领导都没这个印象,对菏泽这块都不知道。
记者:那等于线索又断了?
线索又断了,所以说也没有什么希望,这样就回来了。
解说:转机出现在2009年,张景宪走访王浩屯镇,王登伦烈士陵园时,守陵人给他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他说牡丹区史治办有一个朱老师,他对这个很有研究,他说你可以找到他,这感觉到又有希望了,又有这个希望了,因为他对之前的首长做过记录,写过鲁西南的东西,就要了朱老师的一个电话,要了电话之后又找到朱老师,找到他的时候朱老师很激动,握着手,我说我想给他们找到家,所以说朱老师对我这个行动表示非常的激动和认可,他说我把我知道的情况拿出原始笔记,拿出大部分的资料查了查,查了很长的时间,到了下午之后在一个鲁西南作战概述当中,第30页当中找到了。
解说:根据这位老师提供的史料记载,当年这些无名烈士参加的战役历史名称为荷考奔袭战,是为策应刘邓大军过黄河而进行的战斗,1947年12月28号晚,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由定陶一线向菏泽城奔袭,完成对敌包围后发起攻城战斗,第23师67团在菏泽南关冲锋时受到敌人密集火力压制,136名战士牺牲。
记者:这就算有精准的一个信息。
对,从朱老师这里得到了这样一份信息,感觉到太激动了,心情简直没法用语言表达,太激动了,不知道说什么好,总算查到烈士陵园地了,部队了,觉得心里付出了吧,太关键了。
记者:但是找到了部队信息,这么多无名烈士要去寻家,其实还是一个很大的难度,你想过吗?
这是长城当中的第一步,也是烈士寻亲找家当中这是第一步,认证了烈士牺牲的原部队。
解说:张景宪开始寻求媒体的帮助,齐鲁晚报上刊发的一篇有关他帮助无名烈士寻亲的报道,引起了一位叫刘浩然的老兵的注意,刘浩然1975年参军时所在部队就是由这支老八纵部队改编而来的,即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集团军,军部在潍坊,得到这个消息后,张景宪立刻写信向部队求证。
在2013年8月份部队接到我们信之后,军事办来了一个主要负责人,他来到了之后看了看这个情况,带着他们的原始资料,也非常激动,也非常感谢,没想到我们老八纵,就是这三天,他们那个军事记载当中可能也不是那么很健全应该是这样,他说原来这三天是在菏泽了,说了句这样的,所以说对烈士的认证给我们的求证函认证求证就衔接起来了,我们就提出来一个想法,看看回去之后能不能找到烈士?既然我们都是军人,都有一份军人名册,所有部队都有文书,文书必须得有这个花名册,能不能给我们找到这个花名册?我想着部队找到家了,这个大家就是部队,找到家了,我还想真正的把他们这一块,再找到他们的家。
解说:陵园的来由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清晰,72年前二里地之外是战火最集中的地方,张和庄因此成了野战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