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2 10:16 来源:新华社
一些危楼仍有人居住 处置面临三大难题
墙外醒目的“此楼为D级危楼,住户请尽快搬离,过往行人请勿靠近”标语,屋内手可以伸进墙壁裂缝、地基倾斜、门框开裂……记者走访遵义市红花岗区北京路街道插旗山社区电子器材公司家属楼一栋已鉴定的D级危楼,看到至今仍有3户居民未搬离。
实际上,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危房的排查和救助体系,但面对大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危楼,仍面临鉴定难、责任主体多变更、加固征拆难,利益平衡难度大、资金筹集难等问题,存在危楼“危而未拆”的现象。
首先,基层鉴定力量薄弱,鉴定费用高,导致危楼鉴定难。遵义市汇川区住建局副局长黄晓康说,基层在危楼鉴定方面存在技术人员与设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单靠肉眼看,难以准确判断楼房的安全情况。同时,危房一平方米鉴定费20元至25元不等,一户的鉴定费达2000元,费用偏高使房屋权属人积极性不高。
第二,老旧危楼责任主体确认难,历史情况复杂,导致危楼加固、征拆难。以插旗山社区电子器材公司家属楼为例,该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原为遵义市电子器材公司所有,2000年至2006年,公司陆续把房屋产权卖给员工,没有加固维修房屋。公司倒闭后,职工更无力加固维修,楼房2011年被鉴定为C级局部危房,2014年成为D级。“政府虽然每月给予每户500元的临时安置费,但我担心房子被拆后换不到房,所以没搬走。”一楼住户王开林说。
第三,利益平衡难度大,资金筹集困难,导致危旧楼改造难。遵义市住建局局长颜建禾、规划局局长闵宗显说,“6·14”楼房垮塌事故后,经鉴定周边5栋也为D级危楼,建议全部拆除,涉及200多户居民的拆迁安置问题,其中80%的住户希望原址重建安置。“但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公共空间小、交通压力大,如果全部原地原址开发将不堪重负。”闵宗显说。
北京市物业协会秘书长宋宝程认为,许多二三十年前的房子,当时的业主、设计、勘查、施工、监理单位多有变迁,改造时找不到法人单位主体。受制于此,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开展的危旧房改造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但房屋改造资金需求大,单靠政府投入很难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