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曲过后,欢迎回来,这里是正在直播的国家应急广播高速加油站我是修奇,刚才放的这首歌的时候,梁老师还说,怎么感觉在你们这听的歌跟我们上班的时候听的差不多呢?有没有一种回到工作状态的感觉?接下来咱们继续交流,跟您的专业相关的一些问题。其实很多交通领域的话题,是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就在发酵了。比如在今天北京市两会召开的过程当中,就关注到北京的一些地方媒体就在报道,很多北京的一些交通规划,所谓的失败案例,在今年被很多的代表委员做成了提案议案,提交到了两会上来讨论。想请教一下您,这个交通规划出现一个时效性的差异肯定是会出现的,因为城市是在发展,人口也在流动,我们如何来能把这个保质期不要让它变得那么短,比如说两年内的时间就会发现,已经跟我们现在出行的需求不太相适应了。
梁康之:这个问题的话,我是这么认为。因为中国的发展说一句比较通俗,从自行车到开车,这个太快了,就是这个时间很短,没有留给太多的时间给咱们的这些规划的人员还有交通控制交通管理的人,同行们有太多时间去沉淀、去思考这个问题,再加上现在社会的发展,尤其这种新科技的这种,比如这个变化的这种,还有计算机的发展,就是大大的加快这个规划的手段,所以说这我到不太赞成失败的或者错误的规划,只是说它的脚步可能在那个时候认为是对的,但是很快就可以证明它有不足的地方。这个就是给我们带来一个说,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将来交通是什么样子的。包括美国我们在不停的改,但是美国因为它相对来说沉淀的时间比较长,给我们考虑得时间比较长。反而说,我觉得美国的规划时间有点太长,一个规划书拉的大概5年、6年才出个规划书,而且规划书出来以后我们也觉得过时了,我们现在做的一个方案就是,大概几年前,5、6年前出来的方案,到现在我们的整个在改,因为我们加自行车道,加行人的安全,完全跟它原来的规划书好多好多都不一样,所以的话,我就说这个问题规划书要有时效性,但是我们规划书也应该是随着这个时代的变迁,不停的要去它修改它。
主持人:套用一句比较文艺的话,不要因为走得太快太远,而忘记我们为什么要出发。出发点还是要服务老百姓的生活。
梁康之:就是面对老百姓,应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主持人:所以又回到了老百姓上班的问题,您刚才说到,从自行车到私家车,但其实很多人现在出行还是要靠公交,比如说地铁、公交车等等,其实在“十三五”规划当中就明确提出了,包括之前交通部的一些领导和专家在做客我们节目的时候也提到了,“十三五”期间我们要重点的发展这个公共交通领域,而实际上拿到一份调查数据发布的报告,叫做华北城市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这份报告当中就提到了,北京依然是上班路最长耗时的一个城市,北京的公共交通现在真的是处在一个饱和的状态吗?
梁康之:是不是饱和,因为我没有看到数据,而且我也不在北京,中国的北京的有关部门工作,所以我很难评价是不是饱和。但是有一点就是说,交通是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其中的一项,交通是连接,就是人的出行是连接他的出发点到他的目的地,再说的详细点,就是从他的家到他的上班地点,然后再到一些日常的生活的地点买些东西,买点菜然后再回家,就是这么一个日常的循环,它只是一个对人出行的一个手段。毕竟它是有限的,它到一定时候就饱和了,这个就跟整个整体城市的规划,是否合理,这个人出行是不是要一定要用一定的交通工具,所以是否饱和这个很难,永远是有潜力在挖可能,但是我们是否合理这是要考虑的问题。
主持人:其实现在线路来讲,在北京出行相对来说,跟国内的其它城市相比已经是非常方便,基本上有一个大致的方向,都有公交和地铁去坐,但是这两年随着大家出行的多样化的需求,或者说大家表达的欲望更加的强烈,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回家最后一公里、最后两公里的问题。可能我在单位很快出门步行500米就坐上了地铁,但是如果回到家,到我的家门口,可能下了公交、地铁之后,还需要在步行1、2公里这样的距离,像大家这样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在交通规划上如何来满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