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1号起,开始了倾盆大雨,当地政府给医生们用芦苇搭了一些临时棚,再把伤病员转送到棚里。因丰润县的治疗条件有限,从8月2号起,国务院派了专列开始把丰润的伤员全部转往灾区外治疗。伤病人非常多,每天都有多辆火车在不停向外转运伤员。转运伤员也按照一定的分配制度,比如每天一趟火车来,从瑞金医疗队处接30个伤员,从仁济医疗队处接50个伤员。8月3日那天,徐建中医生亲手把一位伤员送上火车,那是一个下身截瘫的小姑娘。他和这位小姑娘之间很有缘分,20年之后的1996年7月10日,二医组织了40名同志再去唐山义诊时,徐建中医生在当地截瘫病人医院又看到那个小女孩,后来和她还有书信往来。
在唐山,徐建中医生一共带了两批医疗队。第一批医疗队工作了60天,从7月30号出发,9月25号撤回,第二批医疗队其实就是抗震医院的第一批队员。由于灾区余震不断,比如7级以上地震就遇到过好几次,所以中央就考虑造抗震医院。虽然建起了抗震医院,但条件仍然十分艰苦。每天都只能吃“抗震汤”,平时吃“抗震汤1号”,其实就是白菜汤,星期天可以吃到“抗震汤2号”,就是汤里有两片肥肉,那时大家都盼望着星期天能吃到那两片肥肉。唐山到了10月份就开始下雪,很冷,只能靠生火取暖,但是这样就容易发生火灾。12月10号,抗震医院就发生了一场大火,把整个手术室都烧光了。
在抗震医院大家都十分团结,队员之间有的还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比如,后来成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的刘锦纷、朱小平夫妇,那时他们一个是新华医院的医生,一个是仁济医院的护士,他们两位在抗震期间喜结连理后,将他们的儿子取名为刘震缘,成为了一段佳话。
在唐山开展医疗救援期间,救援的医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当地解决了医疗匮乏和医疗落后的现状,医疗队员们也和唐山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比如医疗队的潘家琛老师为当地多个患有兔唇的孩子做了手术治疗,同时带教出了当地的一些医生。苏肇伉老师是抗震医院成立后的第一批成员,他在当地做了很多例心脏手术,包括分离了一对连体婴儿。又如仁济医院心内科专家黄定九老师,由于唐山天气冷,心脏病人就多,包括部队在内,经常请他们去会诊。还有瑞金骨科的张沪生医生,在1996年组织回访唐山的时候,他在那里碰到了一个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张沪生建议患者到上海治疗。后来病人在上海治疗期间,张医生经常自己烧了饭菜送到病房,病人出院结账的时候缺了800元也是张医生为其垫付的。
徐建中医生珍藏了很多当年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是一段回忆,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故事。
其中一张照片,是仁济医院的黄定九医生和他当年在唐山治愈病人的合影,拍摄于唐山地震20周年之际,也就是1996年回唐山义诊时。徐建中医生还记得当时十分不便开展医疗救助,抗震医院成立后,医疗条件还是非常艰苦,医疗用品、医疗设施都跟不上。当时对于有呼吸困难症状的病人,没有呼吸机来作辅助治疗。医生们就想了办法,用水壶把水烧开,通过一段竹管连接水壶壶口和病人呼吸道,利用水蒸汽起到喷雾滋润的作用。就是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创了许多新的医疗器械,并取名为“抗震牌”、“先锋牌”等等。
唐山地震后因为天气炎热发生了许多疾病,医疗队员中也有很多人在腹泻。但是,为了把有限的医疗资源都用在病人身上,医务人员自己只能忍着。因为徐建中医生是学中医的,知道中药里面的马齿苋对于治疗痢疾是很有疗效的。他就带了学生每天到外面采马齿苋,最远的要跑十几里路,草药采回后煎煮汤水给队员服用。当时采药回来后正在河水里清洗马齿苋,恰逢二医的慰问团带了摄影组在拍摄资料,就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彩色相片。
还有一张照片,上边的姑娘就是徐建中医生当年亲自送上火车的那位小女孩,1996年的7月10日再去唐山义诊时,徐建中医生在当地截瘫病人医院又遇到了她并和她合影留念。当年的小女孩在接受截瘫治疗后,成为了一名铅球残疾运动员,曾在亚洲残奥会和中国残奥会上获奖。徐建中医生曾在1998年3月23日写信给他的女儿,并用这张照片里的故事勉励她。他说:“爸爸给你的礼物虽然不是贵重的艺术品,但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是人生价值的精神之所在,爸爸也希望你继续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继续讲述纪念唐山大地震出版的系列图书,金大陆编著的唐山大地震救援口述回忆录,第十七集,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希望所有的人远离灾难,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