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发动群众、依靠集体、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因陋就简、逐步完善”的建房方针,政府要求建房做到防震、防雨、防风、防寒、防火。群众从废墟中捡出石头、整砖和木料,就近取土,在解放军官兵帮助下,盖起了大批简易房。解放军每天投入6万兵力,唐山百姓也有10万多人参加建房。截至当年11月中旬,唐山地区就建成187.9万间简易房,其中市区35万多间、420多万平方米。盖简易房成为震后唐山人一大创举。入冬前,全市受灾群众都陆续搬入了简易房,屋内装上了电灯,炕上有铺有盖。
震后,唐山市新华中路“五七楼”二号楼,有6户人家结成了一个共同生活的群体。这6户人家中,有3户伤亡较重,留下的是无依靠的老人、小孩和失去父母的年轻人,还有五六名伤员,一共有20口人。他们从地震中脱险后自发地结合在一起,并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大家就地取材,搭建临时窝棚,搭起连铺,垒起炉灶。没有粮食,就从废墟中扒挖,先后挖出了3家的粮食,供给20口人的生活。食物和水十分紧缺,就先保证老人、弱者和伤员,其他人基本平均享用。后来,又确定了群体分工:中年妇女管理生活,照顾老人、小孩和伤员;年轻人扒人、扒粮食、找水;能上班的立即上班,参加抗震放灾。在半个多月里,大家亲密无间,同吃一饭,同睡一个大连铺,共同度过了震后最困难的时期。
唐山市东矿区古冶铁道南街25号院脱险的130余人,震后很快组织起来,建立了震情监视、安全保卫、宣传、生活管理等小组。民兵们负责保卫国家财产;职工家属尹秀荣冒生命危险进入倒塌的房子,把自己家的衣服、鞋子抢出来,分给大家穿;老工人贾俊英主动把家里价值近百元的副食品和80多斤粮食分给大家做饭吃。在他们的带动下,大家争先恐后地献出自己家的粮食、物品。人人动手,砌锅灶、搭窝棚,做饭、烧水,照顾老人、孩子、伤员。孩子们也手提小桶去找水,身背小筐捡柴。身强体壮的职工和家属把一碗碗鸡蛋面汤送到老、弱、病、伤者的面前,自己却喝高粱米稀饭……
在地震后的唐山市,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群体,表现出了超常的友爱精神。
地震的第三天,人们就回到单位报到。
9月,他们一起领到了震后的第一次工资,唐山百货大楼废墟旁出现了简易房搭起的商店,有了盐、火柴、糕点等日用商品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