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湘农,唐山供电公司干部,大地震中被砸成重伤,脑干出血,8月1日由唐山机场空运到石家庄机场,住进了铁路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身体很快复了健康。2006年,唐禹民在唐山电视台做《倾诉》节目时,裴湘农在现场朗读了他30年前在医院写的日记:
唐山大地震,天塌地又陷。
数万唐山人,震中遭遇难。
人民解放军,抢险冲在前。
铁手扒衣物,飞机运伤员。
震中伤势重,七窍血未干。
机场齐转运,转危始为安。
扶我上悬梯,起飞抢时间。
背我下飞机,飞车奔医院。
紧抓战友手,心中涌千言。
战友谢谢你,热泪满衣衫。
天塌我们补,地陷我们填。
全民共携手,重建新唐山。
当时的新闻干事刘战英同志,在空运现场写了一个“编外护理员”的故事:
有人会说,护理员就是护理员,干啥加“编外”二字呢。殊不知,故事就出在“编外”二字里……
强烈地震发生后,一部分受伤的群众,被送到机场,用飞机运往外地治疗。特设师徐明义所在的机组,就担负了这个任务。
按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要求,每架飞机要配备两个医护人员,负责把伤员群众安全运到目的地。伤员的安危是同时间密切关联的。在伤员多、医护人员相对少、药品一时还满足不了需要的时刻,市区的铁路、公路又遭到破坏,飞机能不能尽快把伤员运走,就成了伤员安危的重要因素
徐明义经过反复琢磨认真思量,一个大胆的设想形成了。于是,他兴奋地对机组的同志们说:“我看飞机应该在安全系数的许可的范围内……”
“增加载运人数。对吧,嗯?”同志们抢说出了下句。接着,大家讨论说:一是把不常用的机械工具卸下来;二是把每飞两架次加一次油改为每飞一架次加一次油,防止油存过多,增加机身重量。
这样一来,飞机由原来载的人数陡地提高了一倍多。医护人员听说后,打心眼里乐。
可是机舱里骤增一倍多伤员,伤势有别,轻重不一,有的要躺,有的要坐,安排不当,不仅影响机舱容纳人数,而且还会给伤员造成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