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收治的病人中,很多是我们曾经的战友,来自北京各医院为抢救SARS患者而倒下的医务人员,曾经他们也义无反顾地投身这场战役,可如今却已生命垂危,面对这些战友,我们肃然起敬,更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阻止我们全心去为他们战斗。我们以最严格的防护在这里开展了当时令许多人闻之变色的开放气道的全部手术与操作,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胸腔闭式引流,开展如同常规ICU一样的中心静脉置管,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完全重症医学的理念实施抢救与治疗。最后这个ICU是当时北京收治重症患者最多、治愈率最高的ICU之一,而全部参战的上百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多年以后回顾与总结当时的经验,科学的防护是我们能开展这些高危操作成功实施抢救的重要基础,唯如此我们依靠的不仅仅是这上百名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更是科学严谨的规范帮助我们获得了成功。事隔多年,大为教授回忆起这段往事仍动情地说:“当时我就一个想法,我一定要把你们每一个人都带回来。”
王晶,人民医院的一位护士,她被送来时病情已极度危重。孩子才几岁,丈夫和孩子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她,每天他们都会给她写一封信,期待着她,鼓励着她。信自清洁区经一道道关口传进来,每一个看到这些信的医护人员莫不热泪盈眶,护士会在床旁逐字逐句读给她听,她十分乐观和坚强,即便在极度缺氧状态下,依靠着亲人的鼓励和身旁战友的关怀,她也从未放弃,一直努力地坚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王贺,人民医院检验科医师,送来时的情形几乎和王晶完全一样,在这里他和王晶一样都接受了气管切开的治疗。不同的是,由于病毒的侵蚀,肺部极度损坏,先后出现气胸、肺不张等严重并发症,每一次都紧急万分,但每一次都在团队努力下,以最迅速有效的处理化险为夷,终于经历了数月的治疗后康复了。
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躺在病床上的战友,他们的病情牵动着北京协和医院全院职工,也牵动着全市所有医务人员的心。工作繁忙有序,但后勤支持的无微不至,为我们这些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医护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一开始没有注意,每一天每一班换班归来,领导总会在大堂微笑迎接这些朝气蓬勃的孩子们,他们脸上恬淡的微笑总给我们一种信心和力量,回到宾馆真的感觉就像回到家了。更令每一个经历这段岁月的人不能忘记的是,那个协和食堂的青年临时工也坚决报名参加这次战斗,每天夜里,无论什么时只要有任何一个人说饿了,他总会变着法给你做上一顿丰盛的夜宵,逗你开心,给你温暖,他这样一个夜晚又一个夜晚用他自己的方式参加了这场战斗。回到医院,每每在食堂相见,回想起这段难忘的岁月,心中升起一种温情、一份关怀、一份友谊。
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历经两个月我们几乎全都胖了一圈,那时由于工作时需要穿层层隔离衣,大家不愿为上厕所占用工作时同,悄悄传递经验,想方设法上班前少喝水。大为教授得知后十分心疼,每次下班回来就被他逼着喝水。为了病人,以医生们的专业知识何尝不知在那样一种高负荷高度失水环境补水的重要,但要上一次厕所,从脱掉隔离衣到再穿回去,没有40分钟是不可能完成的,而这40分钟对于医护人员显得多么珍贵,他们将它都给了病人。
在那个岁月里,没有口号,没有镁光灯的聚焦,有多少医务人员就戴着简单的面纱口罩,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面对瘟疫没有退缩,怀着对生命的尊敬,去实现医者的诺言。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关注和回顾万希润编写的回忆文学:生命铸成的历史,非典亲历者的回忆,第12集,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