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生命至上 云南鲁甸抗震救援纪实8

2017-09-27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云南鲁甸地震后第二天,记者收到NGO备灾中心志愿者杨宏立发来的信息:去往震中龙头山镇的盘山公路拥堵,交警说运送伤员的救护车都出不来,很多堵在路上的车辆是民间赶去救援的。现场记者在采访中记述:“一段十公里的山路却怎么也走不到头。”

场景何其相似,汶川、雅安地震后都出现了车辆堵路的现象。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盲动,如今依然困扰着鲁甸。

“大家一听说龙头山镇灾情最严重,全往那里赶。这种情形往往造成一个问题,应该让什么车先通过?比如有十辆车,第一辆是送棉被,最后一辆是送药品的。受灾民众可能更需要药品,可这辆车却被堵在最后面。”益云(公益互联网)社会创新中心负责人万涛说,目前缺乏一个有效的数据研判机制——去多少人,缺什么。

万涛和同事在雅安地震时,曾设计了一款救灾地图。在这次鲁甸地震,救灾地图再次启用,尝试给救灾信息进行“信息救灾”。

微博和微信求助信息具有碎片化特点,海量信息被一刷而过,往往使得人们忙着救这个,忘了那个,从而降低资源有效利用率。

从事多年救灾信息处理的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是救灾地图主要的发布者、核实者和使用者。卓明创始人郝南认为,无论是民间车辆堵路还是出现物资哄抢,都是救援的专业能力和协调机制出了问题。

“光有信息是不够的。”郝南说,“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的地图是一个有力工具,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升级,可以达到类似作战沙盘的功能,信息可视化呈现也有利于公共传播。”

2014年8月3日晚,为鲁甸创制的救灾地图在益云网站上线,当时仅有卓明一条灾情介绍。

接下来几天,出现了不同诉求的几十条信息,标记地点是鲁甸管辖的不同村镇。龙头山镇龙井村田边组2014年8月6日下午发出一条物资需求信息:由于村中无死亡,政府救灾物资安排在最后领,暂无任何救灾物资到达。组里不通车,粮食还够吃一天,吃土豆还能维持三四天。信息来源是微博,已经志愿者核实,同时标明了当地联络人的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