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益云北京总部看到,团队不过十几个人,真正的“眼睛”是前方的救援队和志愿者。
益云成员在电脑上同时开着多个聊天窗口,包括一个2000人的民间救灾信息协作群和一个100多人的鲁甸地震微信群。群里实时滚动着各受灾点发出的求助信息或现场反馈,每条信息由专人跟进核实。
益云开发的益云信号弹APP应用,让受困者可以在无网状态下发射自己的精确坐标,并直接关联到地图上,便于受灾民众自救。
“地图实际上是一个救灾信息系统,随着升级完善,把更多的环节纳入进来,比如失踪人口与去外地出差、打工人员的匹配,物资如何分配,前后方需求对接。”万涛说。
一条“鲁甸火德红镇红石崖垮山堵江无人救援”的消息2014年8月4日就被官方辟谣,但这条信息近两日仍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如何避免类似假消息出现在救灾地图上而误导救援力量,成为设计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万涛告诉记者,“如果要快,不可能100%避免假信息。但在地图上,假信息不容易泛滥,它就是一个点,不会像微博、微信空间被一再转发。”
救灾地图上的信息显示为三种状态:未核实、已核实、已结束。个人用户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先是处于未核实状态,核实的工作交由第三方——志愿者或前方公益组织负责。地图处于动态更新状态。
“发假信息的人,我们就会把他拉入黑名单,以后不得发布信息。”万涛说,有时还要做基本的数据分析和研判,“比如一个人口500人的村庄提出5000顶帐篷的需求,可能就是一条有问题的信息。”
万涛介绍,团队还会对重复发布信息进行处理,“有时候,你发一条,我发一条,文字表述不同,但是都是在说同一件事”。
益云正在开发救灾地图2.0版,包括移动客户端,未来根据注册用户的不同角色(媒体人、志愿者等),除了看到统一界面的地图展示,还可按不同需求浏览不同信息,益云甚至可以自动生成数据分析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