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类的科学活动是对自然有益的探索,那么人类过度的消耗则是对自然巨大的破坏。地震、海啸,本来是极为平常的自然现象,人类对此并不陌生。但如此惨烈的伤亡,说明天灾与人祸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设在瑞士的世界环境保护联盟首席科学家杰夫·麦克尼利这样评论这次世界性灾难: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造成这次印度洋海啸灾难的原因之一。人类不该占据我们不该占据的地方。50多年前,世界多数海岸线上并没有多少大的城市、大的旅游设施;但如今,海岸线上宾馆林立,人群熙攘,近海浅水处则到处都是满足食客用的海鲜养殖场,本来可以防御海啸的许多海洋树木和植物、珊瑚礁石,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逐步退化。人类虽然永远也无法强大到把握世界万物的程度,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将招致大自然的报复。
他的评论并不为过,事实也印证了他的观点。在此次海啸中,在印尼的西海岸,在受到海啸正面袭击的地方,由于生态的不同,遭受的伤害大不相同。印尼亚齐省第三大城市米拉沃,80%在海啸中被毁;但是距离它不远的小岛上,由于海洋树木和珊瑚等保存很好,损失并不大。
其实,活跃在世界各地,包括东南亚和南亚的自然保护者早就警告过不要掠夺性地开发海洋资源,因为海洋植物具有保护海岸线的巨大价值。开发和消费海洋资源的人们并没有支付海洋环境成本,甚至根本不知道将来哪一天他们要为海洋环境破坏而承受高昂代价。人类不能再盲目征服和开发自然了,而必须善待自然,重建天人关系。
此次印度洋海啸虽然没有直接给我国人民带来重大损失,但是也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警示。
首先,在灾难预防方面,要改变观念,不能有侥幸心理,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历史上,中国受到海啸袭击的例子并不多。据记载,我国历史上曾发生10次“海水溢”的现象,基本上都发生在长江口以南海区,其中仅1867年台湾基隆北海中地震发生的海啸,造成了灾害。史书记载,当时基隆市金包里海岸“山倾地裂,海水暴涨溺死数百”。
从地理上看,我国发生海啸灾难的可能性也不大。据公元358年至今全球发生的近5000次破坏性地震海啸的统计,约有85%的地震海啸分布在太平洋中的岛弧—海沟地带;其他15%主要分布在大西洋的加勒比海印度洋中的阿拉伯海以及地中海等地,并有明显的重现性。在太平洋中,平均10年发生一次4级,最大涌高20米左右的地震海啸,平均每3年发生一次3级,最大涌高10米左右的地震海啸,平均每年发生一次2级,最大涌高5米左右的地震海啸。
纵观海洋全貌及地震海啸的孕育条件地震海啸多发生在海沟、岛弧和年轻的褶皱带等地区。这些地区构造差异运动大,如沿智利海岸的安第斯山、日本岛、弧山系等,高达千米以上,濒临的海沟深达万米,高差达几公里至十几公里: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断层倾滑可能性大……所以人们视海沟为海啸的潜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