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县城四周的山坡上这里五六顶,那里四五顶,两三天后,党校二三十顶,县一中院子里百十来顶,第一初中院子里八九十顶,第三初中院子里也有七八十顶,算起来总共有四个帐篷小区。半个县城的房子被冲被淹被毁后,有些人在亲戚家借了房子,借不到房子无家可归的很多人,都临时分居在四个帐篷小区。每顶帐篷的门帘旁边都贴有姓名。有很多志愿者服务在帐篷区,外地大中专生居多,每天都是他们配发方便面和矿泉水。早上七八点,志愿者们一喊,人们就去领当天的食品,一人一天可以领四包方便面和两瓶矿泉水,一家有几人就发几份。校园三个安置点上,解放军们用大锅做饭,中午和傍晚的时候,人们纷纷走出帐篷,排队打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排成两三列,长长的队伍,阵势很像影视节目里的赈灾情景,气氛温暖也很悲壮。
帐篷区里,白天,大人们有些去挖掘安葬亲人,有的想寻找原来的东西,有些四处打听借房子。晚上归来,筋疲力尽的人们走出帐篷,或愁苦或心有余悸述说逃生的经历和受灾的情况。
一直要聊到很久很久,感叹一阵又一阵……
帐篷太简陋太单薄,毕竟不是家,很多时候人们睡不着,都会被不同的噩梦惊醒,闪电雷鸣中很少的雨点都会使他们惊慌失措。老人浊泪涟涟两眼血丝……
受难后,有工作单位的人,单位都给予了及时的关怀,灶具、米面粮油单位提供,还补助一两千元基本生活费。远离灾区的亲戚朋友,你拿衣服,他拿床单和被套给受灾和失家的亲友。不断有媒体记者走进帐篷,问那一晚上的经历,问政府为灾民做了什么,问灾民今后的打算。帐篷区的灾民,邻居们相互都很关心,谁要走了,空着帐篷,只要给对面的邻居说一声,比看自己的帐篷还认真。
深陷灾难中的集体,既有它的法规也有它的风尚,不管从前怎样,今后会怎样,在那些日子里,人们忧患与共。相邻几十年仍如路人的人们、患难后在短暂的接触中有些成为知交。几天后,几个安置区的院子里都安装了电视,人们好久都没有看到电视了,晚上就聚在电视机前,看中央一台播放灾难现场,看各地给舟曲的捐款活动,还准时收看了甘肃台举办的《风雨同舟》赈灾文艺晚会。刮风下雨时,电视好像可壮胆,夜深了,许多人聚在荧屏前不想走开。
8月下旬,几个学校要开学了,学校的临时安置点需要拆除,政府又在县城西北面的沙川村农家田地搭起了帐篷,这样几个地方安置的灾民就进行了第一次大转移大集中。
帐篷新区,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上面来领导、外来援助者和新闻采访她全盘负责接待。每户三顶帐篷,一顶做仓库放东西,两顶住人。每顶帐篷都按人口情况分发桌子、折叠床、被子、床单和锅碗桶盆,还发了清油和米面。州广播电影电视局的人,给每家安装了接收天线,配了一台电视机。
从县城乘车走进沙川坝,代替原来蔬菜地里一座座白色塑料大棚的是密密麻麻整齐有序印有“民政救灾”的蓝色帐篷。骨肉同胞情!这里的农民舍弃了宝贵的庄稼,接受了无家可归的乡亲。志愿者自己吃苦受累却一直不懈地为灾民做事,有些甚至中暑晕倒。那些天,帐篷区处处都是浓浓的情谊。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第35集,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