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4万人的生命瞬间毁灭。原唐山飞机场航行调度室主任李升堂,带领团队肉眼指挥飞机安全起降3000多架次,打通空中救援通道,成为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关注——唐山大地震后的空中生命线。
唐山大地震后,空军沈阳军区空军运输小分队是最早到唐山执行救灾任务的。因为东北营口大地震时得到了各地的大力支援,所以沈阳军区领导得知唐山大地震的消息后,在当天就把食品,药品和医疗队运抵唐山机场上。并在以后的日子里,日夜兼程,连续奋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险情,把一批批救灾物资运到灾区,把一批又一批伤员运到外地去治疗。
就拿小分队宋文生机组来说,当时记者李志臣、王金石曾这样报道:
这个机组一共有四名同志:飞行副中队长宋文生,机长周世江,领航主任杨风林,通讯主任刘永田。此次飞行任务是向唐山灾区运送急救药品。
航线:沈阳——唐山——沈阳。
飞机出航后飞行一切正常,快到锦州时机组遇到了恶劣的天气,那一块块浓密云团,像一座座小山一样,黑乎乎地压顶而来。而下面就是一座大山,横跨南北的“医巫阁山脉”山区的气候变化无常,特别是气流很强,气流像海潮一样的袭来,飞机忽上忽下不能保持正常飞行状态,下降时从2700米一下子降到2400米,上升时可以使飞机瞬间掀起到原来的高度。几上几下就像海上冲浪一样上下颠簸,左右摇晃。机组成员在驾驶舱里头昏眼花,五脏六腑翻个儿,每个人的脸色都由黄变得煞白,那滋味比在地面上晕车要难受得多。周世江脸颊滚着都打的汗珠,他再也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吐了出来。副驾驶宋文生顺手拿来一个呕吐袋塞给他。
“快,我替你飞一会儿!”
同时“叭”的一下子,又把正副驾驶转换电门扳到了右边位置。
看到机长呕吐,全机组的人都很焦急不安。宋副中队长不忍心让周世江再吐下去,他就用加减油门稳住驾驶杆、紧紧蹬住双舵的方法,尽量减少飞机的颠簸,使飞机保持平稳地飞行,以减轻他的痛苦。
“不要管我,争取时间,早一点把急救药品送到灾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