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南极考察队生命大救援(上)

2017-08-05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开始的时候是刘小汉博士与中山站队员杨国杉各驾驶一辆雪地摩托车在前探路,刘小汉的身后坐着彭文均,他手持GPS全球定位仪为车队导航。驾驶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李金雁和王新民驾驶雪地车跟在两辆雪地摩托车的后面。出发不久,车队便不得不调整了前进次序。两辆雪地摩托车在前面根本无法探路,在无边的白色里,高与低、远与近、深与浅、危险与安全,肉眼全都失去了判断能力。摩托车上的人不时被乱冰抛起、摔下,再抛起、再摔下。一路上刘小汉和杨国杉摔了多少个跟头连他们自己都数不清了。为安全起见,雪地摩托车只好从车队的最前方退到两辆雪地车之间,负责导航的彭文均也坐进了第一辆雪地车的驾驶室。

两位机械师出身的驾驶员,只有凭着自身的感觉和小彭的提示,摸索着前进。虽然冰面下是400米~500米深的海水,但坚冰的硬度却丝毫不输给镶嵌着钢钉的履带,几十吨的重量压过去,冰上只留下几个白点和浮雪临摹的履带痕迹。突出的冰凌和冰疙瘩将雪地车震得颠簸摇晃,似要散架一般。车内的人早已胳膊挽胳膊地连成人链。别看雪地车动力十足,钢筋铁骨,扎进雪堆里照样还得退出来绕着走。有几次雪地车几乎是垂直栽进深深的雪沟,吓得坐在后厢里的人们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张开的嘴一直到雪地车“轰轰”地爬出沟底才合上。车厢里,有一个声音在来回地嘀咕:国际大救援,嗯,国际大救援。这个声音是发自车上的中央电视台记者董志敏的,他让车上的其他人在剧烈的起伏中感到了一丝的滑稽,这多少也轻松了车队的紧张气氛。滑稽的事还有一件,在这个被老董称为国际大救援的行动中,除了两名俄罗斯医生,还有一名进步站的厨师。他以为是去中山站,所以也稀里糊涂地上了车,当车开出半天后,他才感到事情不妙——出来时他只穿了一件单衣,一路上,他最能感受到的就是,真冷啊。

沿途的各种路标早已消失在一片白色之中,就是被几吨重的雪地车压过多少遍的车辙也在这样一种白色中难觅踪迹。在行进途中,当找不到路的时候,曾当过侦察兵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海鹏就会下车施展在部队里学会的雪地跟踪本领,为车队找路。当“雪龙”船上的雷达显示,雪地车离船只有2.3公里时,第一辆雪地车的履带竟被锋利的冰凌切断,履带散在了雪地上。于是这辆车上的人员与物品马上转移到另一台车上,扔下坏了的雪地车,车队继续向“雪龙”船前进。

北京时间12月9日凌晨5时20分,雪地车和摩托终于停靠在“雪龙”船边。27公里的直线行进用去了5个小时。事后,这些在南极的风雪天赶夜路的人说起这事,有一种感觉是相同的——后怕。但当时为了挽救盛六华队长的生命,他们明知风雪夜行的危险,却没有人犹豫。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南极考察队生命大救援,上集,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