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为抗震救灾的“千里眼”。截至2014年8月4日15时30分,武警黄金部队先遣救援队的四旋翼无人机3次起降,传回25分钟的灾区航拍影像资料,为合理分配力量、确定救灾重点、选择救援路线、畅通指挥系统、搜救转移受灾群众提供了高效准确的信息参考。
“消防官兵在搜寻确定被困人员时,采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多种方法快速定位,在不同的现场环境运用不同的搜救技术手段。发现被埋压的受伤人员不会贸然救出,而是由随队医生进行专业的急救处理后,再按程序搬运、转运伤员,医疗监督与现场急救始终贯穿救援全过程,避免了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生还率,降低了致残率,体现了科学施救理念和专业化救援水平。”曾多次参加大型地震救援实战经验丰富的公安部消防局作战专家说。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天朝曾参加过多次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他带领的医院33人先遣医疗应急队伍已经在巧家县震区接治100多名伤员。他认为,通过汶川、玉树等大地震,大型应急医疗救治有了多方面变化:首先是第一时间到灾区的先遣医疗队伍组织、搭配越来越高效。第二,对伤员的救治机制愈加完善。第三,医疗设备进一步升级。如此次他带领的医疗队携带野战手术车、移动X光机,能在手术车完成手术。第四,通过前方医疗队伍和后方医院无缝对接,开通绿色通道,重伤员转诊更加有效。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生命至上,云南鲁甸抗震救援纪实,第2集,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