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小雨
杨晓川和乡政府唱对台戏,左邻右舍都觉得不可思议。
前些日子,乡政府备了材料带了人,要在老杨家的过渡房上做文章。“文章”的题目:维修加固,保温保暖。
为窝棚加几根柱头,再把漏风的地方加一层油布,这是“文章”的“提纲”。
老杨铁了心不让工人进场。眼看着政府要采取“强制”措施,被“通”无奈,他只得掏出心窝子里的话来:“再过十多天,我就要搬新家了,在上边花冤枉钱,心疼。再说,比我困难的人还有,去帮他们吧。”
与之前一件事联系起来,听到他的这番话,有亲戚说:“这家伙就一个字:傻。”
如果不是政府的干预,老杨早就住进了新房,哪用得着受这份罪?说他傻的亲戚如此解释。
原来,杨家建新房动手早,施工合同签订了,材料也都备齐了,正是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乡上村上来了通知,工程先得停下来。
杨家房屋紧邻S210线,重建规划出来前,沿线房屋建设被“冻”住了。
解冻是在几个月后。杨家不在规划范围,工期却因此受到影响。
有人说杨家吃了政府的亏。老杨才不那么看:“政府也是为了大家好,如果建了又拆,多浪费。国家也是一个家,将心比心,谁家的钱能乱花呢?”
一开始,对老杨,老婆也和亲成一样的看法,时日一长,不这么看了。“老杨看问题还是有眼光的。”她说。
第一时间老杨就买回了建房所需的4万块标砖,其他建房所需物资也齐齐备下。虽然政府有限价措施,后来标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涨了价。
政府也没有把他们扔下不管。
现在的安身之地就是政府为他们搭建的。
除了享受一般受灾群众都有的重建政策,作为残疾人,杨晓川的户头上还多出了5000元重建资金。
3天前,政府又为他家送来一件棉衣一床棉被。他算了一下,地震后,领到的新棉被已经6床。大米、清油、电饭锅、电磁炉,生活中的所需,几乎都是政府提供。
政策这么好,再指手画脚,怎么说得过去?老杨说得恳切。
和老杨说话时,我站着,他坐着。即使如此,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在我眼中依然魁梧高大。
不到两岁,因为患了小儿麻痹症,刚刚学会走路的他丧失了行走的能力。
从身高开始,命运似乎有意让老杨矮出别人一截。就连学生生涯也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在初中毕业时划上句号。
命运的捉弄带给他的不是气馁和妥协。当时的小杨在心里暗暗发誓:老天和我过不去,我偏要和他唱上一出对台戏。
喂过猪,种过地,卖过建材,贩过蔬菜。一路走来,老杨不仅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还收获了甜美的爱情。
2004年,老杨迎来了生命中最大的惊喜,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降生到这个不同寻常的家庭。
那一年,老杨43岁。
也从那一年起,老杨再没离开过村子。以前都是老婆和他一起四处打拼,现在,不仅老婆,连他的时间都属于儿子了。
家里开着一个小卖部,除了照顾儿子,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那里
县城离家不过3公里。9年来,对于老杨,这是同火星同样遥远的距离。
“儿子去了就是我去了。”老杨说,他没有去县城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每天都在电视里看芦山新闻,相当于人家帮我把县城搬到家里了。”
“其实,他是舍不得小卖部关门,”老婆杨永翠揭了老公的“底”,“虽说每天只有二三十块钱收入,但这是一家人主要的收入来源。”
杨永翠看起来不像一个会撒谎的人。她说的话,我信。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灾区重建日记: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