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探索新路 民生优先着眼长远

2015-04-18 16:40 来源:四川日报


 ——写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两周年之际(上)

  在灾后重建中得到建房补助和贴息贷款后,胡惠武决定做点什么。这位芦山县飞仙关镇飞仙村的农民,用彩色琉璃瓦在自家房顶上拼出两个字和一个心形:站在高处望过去,那是鲜红的“中国心”。

  有9万多户农民像胡惠武一样心潮澎湃。92836,这是整个芦山地震灾区需要重建农房的数量,到去年底,这个数字代表着已经建成的一幢幢崭新农房,“望山、见水、忆乡愁”。

  城市生长,道路延伸,产业腾飞。芦山地震至今的两年间,灾区干部群众对“家园”有了更深刻的领悟:那里曾有过大地颤抖的悲歌,更有绝地重生的壮歌、阔步前行的飞歌。

  这次灾后重建,打上了独特的芦山印记。地震后,中央创新确立恢复重建工作“四川负总责、地方为主体”的领导机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为主转为地方负责制的重大决策,将探索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

  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是灾难的原点,也是使命的起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灾区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科学高效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截至今年3月底,由地方承担的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419个项目,完工1523个,占项目总数的63%;完成投资542.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8.5%。

  国家试验,芦山作答。

  中央统筹指导贯穿科学精神和民本情怀

  震中龙门乡,油菜花开得艳丽,一排排或白墙青瓦或钢木混搭的川西民居比油菜花更加明丽。

  中央高度重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和“探索灾后恢复重建、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的重要指示,明确了重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在重建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重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为顺利推进重建提供了坚强保障。

  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等中央领导也都对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情关怀,殷殷嘱托。

  国务院及时出台《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关于支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了重建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支持政策。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指导协调小组和国家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协调,大力支持帮助。

  历史使命在肩,国家政策、资金向灾区汇聚,四川积极作为,锐意探索。

  省委、省政府负总责,始终把落实中央统筹指导作为切实履行“四川负总责、地方为主体”的根本保证,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指挥,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王东明任主任,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任副主任的省灾后重建委员会,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指挥体系。王东明指出,必须自觉站在体现党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高度,把做好重建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深化对中央关于“以地方为主”重建新机制的认识,积极探索,更好地担负起主体责任。王东明、魏宏亲自指挥部署,并经常深入灾区调研指导、督促检查、安排部署重大工作。

  芦山地震灾区本身也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 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提出,重建要“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

  大幕开启,热潮涌动。省委、省政府及时审定下发11个专项规划,细化制定34条具体政策,先后三轮出台17项救助扶持政策,倾力帮助和指导灾区重建家园、发展振兴。

  在整个重建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重建、民生优先推进重建、着眼长远提升重建。

  “科学重建”、“民生优先”,这是四川在重建中秉持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理念,也是对危急关头“科学救援”、“生命至上”理念的延续。

  强调“科学”,即尊重规划在重建中“一个漏斗”的统筹引领作用,又建立“纠偏机制”,动态调整规划项目,以更好适应重建实际需要。

  强调“民生”,是将解决住房等灾区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作为优先选项,对特困群体采取政府“兜底”建房,对特别需要帮扶的困难户“一对一”帮助建房。

责编:郭婧婷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