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4万人的生命瞬间毁灭。原唐山飞机场航行调度室主任李升堂,带领团队肉眼指挥飞机安全起降3000多架次,打通空中救援通道,成为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关注——唐山大地震后的空中生命线。
唐山大地震是一场劫难,对唐山人民来说是一个无法抹掉的记忆。然而让人们最难忘的,流传至今的,还是当时空军飞机场在抗震救灾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和用肉眼指挥飞机空运救灾的传奇故事。
7.28大地震后,李升堂果断拍板,指挥开通了唐山通往外界唯一的求生之路,第一时间向党中央报信,并在地面雷达等设施破坏殆尽的危难面前,用耳听、眼看、大脑分析的办法,指挥3000多架次救灾飞机安全起降,最多的一天指挥356架次飞机起降,最短起飞间隔仅26秒,被称为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因为通讯中断,机场上的气象值班员无法与上级气象部门沟通,没有一点外面的气象资料,无法知道航路上的天气,当然也更不知道降落场的气象情况了,因为连李升堂也不知道这架飞机将要到哪个机场去降落,一切都在盲目之中。
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天不作美,黎明前的机场上空夜色沉沉,细雨蒙蒙,雾气尚没有散去。就机场的天气而言,通过目视直观地看,云高150米左右,地面能见度也不足1000千米,都没有达到飞机起飞的条件。气象员肯定不同意,因为他们是严格按气象标准掌握的。怎么办?人们的目光一下了都集中在航行调度指挥人员身上,意思是看你如何下决定!
此刻,李升堂的压力最大,责任和风险并重。当然李升堂也可以按规定办事,即天气达不到标准不放飞。按章办事,在场的人谁也说不出不对来。
大约6点钟,李升堂见天气稍有些好转,虽然没有达到飞行员的气象条件,但这里是起飞机场,条件可以放宽些。如果是降落机场,那就另当别论了。
李升堂决定叫“里-2”飞机高永发机组按地面研究的方案起飞。